——新加坡擁有多元種族和文化,本地有多姿多彩的美食佳肴,而每一種佳肴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口味和香氣。,今天愛在獅城給大家介紹新加坡十大排行榜的美食,不知道你是不是都品嘗過。。。

雞飯
新加坡「國菜」。從充滿市井氣息的熟食中心到環境典雅的高端餐廳,這道標誌性美食隨處可見,深受居民和遊客的喜愛。
當您看到一個小吃攤上整齊排掛了一隻只熟雞時,就應該知道那便是新加坡的國菜之一——海南雞飯。

它在新加坡全國小販中心隨處可見,也是很多大餐館乃至酒店咖啡廳的菜品。同菜不同價:一口大小的雞塊——或是團隊用餐時的整雞——與噴香的米飯、嗆口辣椒、鮮香姜醬搭配食用。
這道菜的食譜改編自早期中國移民,他們來自遠離中國南部海岸的海南島。海南當地人稱這道菜為"文昌雞"。他們使用特別品種的雞,骨瘦皮纖,佐以雞油飯享用。深綠色的綠辣椒蘸醬為這道菜錦上添花。

新加坡式雞飯
其烹調方法可以追溯至海南。雞肉用沸水煮或熱燙至全熟,然後浸入冰水保持肉質滑嫩。根據本地一種複雜的做法,雞肉還可抹上醬油烤制或焗制,帶來別樣的口感。
在新加坡,這道菜深受粵菜的影響,使用辛辣的紅辣椒蘸醬和肉質滑嫩的仔雞。
不過,這道菜的成敗在於米飯和辣椒。米飯,以雞高湯、姜和香蘭葉烹煮,且需油量適中。而辣椒則必須將辣味和酸味融合的恰到好處。

辣椒螃蟹
辣椒螃蟹以酸甜帶微辣的濃郁醬汁與鮮蟹一起爆炒,使蟹肉肥美鮮甜的原味更加飽滿多汁,讓人每一口都唇齒留香。

概述
螃蟹自是極品,但醬汁才是這道菜最閃耀的主角——甜中帶咸,口感微辣,讓人每一口都充滿幸福感。撥開蟹殼時,醬汁會沾得您滿手都是,此時,不吮指賞味絕非可能。
醬汁以番茄和辣椒泥烹煮而成,再以打散的蛋液製造出絲絲濃稠,實在是妙不可言;它會讓您欲罷不能,不斷以炸或蒸饅頭飽吸濃郁醬汁一口吃下,將醬汁蘸得一滴不剩。
辣椒螃蟹堪稱新加坡最偉大的烹飪發明之一,在所有蟹類料理中獨占鰲頭。這道國民美食在絕大多數海鮮餐館均可輕鬆找到,一般常見的是較為鮮甜多汁的大青蟹。

蟹料理創作
而今已是聞名四海的這道佳肴,其實源起於 1956 年的一輛手推車小攤檔。攤主是林春義和徐炎珍夫婦;林春義要妻子徐炎珍試著用清蒸以外的方式處理螃蟹。
徐炎珍女士起初試著用番茄醬炒螃蟹,後來為了使味道更有層次,決定添加辣椒醬。他們就在加冷河 (Kallang River) 邊上設立小檔口售賣辣椒螃蟹,生意居然越做越好,後來夫婦倆開了餐館,名為棕櫚灘海鮮 (Palm Beach Seafood)。
1963 年,龍鳳大飯店創辦人兼名廚許國威為這道菜研製除了改良式版本,味道更酸——不再以瓶裝辣椒醬和番茄醬作為醬汁原材料,改而以參峇醬、番茄泥和蛋汁烹制醬汁。自此以後,他的配方成為新加坡辣椒螃蟹最常見的版本。

肉骨茶
肉骨茶是一種骨肉兼飲茶的飲食方式,閩南語:Bah-Kut-Teh ,風味享譽海內外。肉骨茶分為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馬來西亞的福建派,海南肉骨茶較重胡椒味,福建肉骨茶較重藥材味。

相傳華人初來南洋創業時,生活條件很差,由於不適應濕熱的氣候,不少人因此患上風濕病。為了治病祛寒,先賢用了各種藥材,包括當歸、杞、黨參等來煮藥,但是,因忌諱而將藥稱為「茶」。有一次,其中一人偶然將豬骨放入了「茶湯」里,沒想到這(茶湯)喝起來十分香濃美味,風味獨特. 後來,人們特地調整煮茶的配料,經過不斷地改進,就成為了本地著名的美食之一。

肉骨茶由於用藥材和豬肉煲煮的湯底除了非常美味可口之外,且營養豐富和抗風濕,並且提供了苦力們所需的能量,所以從此廣傳開來,後來經過不斷發展和改良,便成了新馬華人社會的特色佳肴。而另一個名稱由來就是,據老巴生回憶,戰前在巴生南區一帶已經有好幾位永春老鄉在街頭巷尾擺賣家鄉小食,如蚝干咸飯,肉羹湯以及後來演變成肉骨茶的燉肉骨,只是當時沒肉骨茶一詞,都說是「吃肉骨」罷了。

福建炒蝦面
以濃郁的鮮蝦高湯和十足火候鑊氣快炒而成的一道汁濃味醇的地道小吃,讓八方食客絡繹不絕、欲罷不能。

概述
這道小吃也稱 「福建面」,秘訣盡在以豬骨和蝦頭熬制的香濃高湯里。
主要食材為黃色麵條和粗米粉,以及鮮美多汁的大蝦、魷魚、五花肉條、蛋花,還可選擇綴以香脆的豬油渣,讓一切錦上添花。上桌時佐以參峇辣椒醬再淋上一點酸柑汁,清新提味。
顧名思義,福建炒蝦面,是福建人創造的一道料理。但其起源不太確定。

另有人指出,梧槽炒麵其實是土生華人版的炒蝦面,醬汁更多,而且佐以參峇醬一起吃。這也是近來較為常見的版本。其實原始版本的福建炒蝦面據說會炒至麵條將醬汁完全吸干,而且是配搭新鮮切片紅辣椒享用。
不過,各家之言孰真孰假,無關緊要;重點是,只要知道小販中心常見的這道麵食美味可口就夠了。

炒蘿蔔糕
與名稱不符的是,本地炒蘿蔔糕不帶一絲胡蘿蔔的橙色,而是分為黑色或白色兩種,簡潔明快、美味可口。

不要將它與胡蘿蔔蛋糕甜點相混淆,後者是一款用胡蘿蔔和香料製成的鬆軟蛋糕,表面富有奶油乳酪糖霜。
這道可口的炒蘿蔔糕並沒有胡蘿蔔,至少沒有橙色胡蘿蔔。新加坡炒蘿蔔糕的主要食材為米粉和白蘿蔔。將米粉和白蘿蔔絲混合再蒸熟,然後切成小塊,和蒜、雞蛋和菜脯 (腌制蘿蔔乾) 一起烹炒。
這些細膩滑嫩的炒年糕就是潮州方言中的「菜頭粿」,幾乎可以在每個小販中心找到。食用時或為黑色(加甜味黑醬油炒制)或為白色(原汁原味)。

中式年糕
這道簡單的小吃起源於中國南部的潮汕。在那裡,它是眾所周知的「炒糕粿」(油炸澱粉類糕點),主要由米粉製成。魚醬和甜味黑豉油用來腌制年糕,然後切丁,和炒雞蛋、牡蠣、蝦一起炒制。
它由潮州移民帶來新加坡,曾被成為「菜粿」 (炒年糕),其實就是簡單的黑醬油炒年糕。

潮州小販 Ng Soik Theng 因為當時將白蘿蔔加入了米糕,所以自稱是在 20 世紀 60 年代第一個稱其為「菜頭粿」的人。據說,讓白蘿蔔版本風行開來的是另一個叫做 Lau Goh 的小販。

椰漿飯
辛香可口的辣椒醬,配上香濃的米飯,
搖身變為色香味俱全的招牌美食。

概述
將馬來語椰漿飯 (nasi lemak) 直接翻譯成英語便成了 「rich rice」 (口味香濃的米飯)。這裡的 「rich」 不是富裕的意思,而是指令其美味絕倫的椰奶。
這道菜擁有完美的混合風味:椰奶和香蘭葉浸透香米,佐以油炸魚或炸雞翅、烏打 otah(香辣烤魚餅)、炸江魚仔(本地鯷魚)、花生、雞蛋、黃瓜片,和參峇醬(辣椒醬)。

它是一道深受馬來人推崇的豐盛美食,非馬來人也對它喜愛有加,而且還推出他們自己版本的椰漿飯。兩者採用一樣的米飯,儘管有些米飯略帶香蘭葉的綠意清香,但是它們的區別之處在於配菜。
例如,華人的椰漿飯可任意搭配油炸雞腿、雞肉香腸、魚餅、咖喱蔬菜或午餐肉等等。

咖椰吐司
Kaya Toast
再簡單不過的組合,卻將香脆口感和香甜滋味搭配得恰到好處,是所有愛吃甜食者和思鄉遊子一道極致的暖胃暖心早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