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月2日)
新加坡進入第一階段解封期
56天的病毒阻斷期終告一段落
市區和鄰里上班人潮恢復約兩成
經歷了最初的茫然與焦慮
再到泰然處之
但你可曾見過
阻斷期間的新加坡城市風貌?
《聯合早報》攝影團隊
在阻斷期間出動無人機
從空中鳥瞰未曾見過的新加坡
往下滑
回首這特殊的56天

不是病毒,而是濱海灣花園。從高空俯視, 熟悉的島國地標反而展現出不一樣的魅力。 (鄺啟聰、陳淵莊攝)

抗疫期間政府一再敦促國民,如非必要,不要出門。大巴窯中心的鄰里商鋪,近來地磚的線條比人還多。(龍國雄攝)

中央林蔭道(Central Boulevard)的建築工地因疫情停工,人類活動被迫暫停,給予自然喘息的空間,綠意悄然蔓延開來。不知疫情過後,人類能否有所反思,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謝智揚、陳淵莊攝)

烏節路百利宮與義安城外的黃金十字路口,提著大包小包戰利品的購物客曾是這裡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周末過馬路時你若不動,人潮甚至會推著你走。然而一場瘟疫,烏節路商圈元氣大傷,水靜河飛。(陳淵莊、鄺啟聰攝)

酒吧和娛樂場所從3月26日起關閉至今,被譽為夜生活天堂的克拉碼頭入夜後燈光依舊,不管是遊客或是本地人卻相對少了很多。(龍國雄攝)

習慣了人來人往的萊佛士坊廣場,顯得特別陌生。設在廣場草地上的休閒設施封條纏繞, 但戴著口罩的途人還是找到了休憩的一角,沒有噪音煩擾, 沁著樹下的陰涼,赤著腳眯上了雙眼。疫情讓時間變快了, 還是緩慢了?(陳淵莊、鄺啟聰攝)

城市夜景依然璀璨,與濱海灣金沙酒店客房的寥寥數盞燈形成強烈對比。國際旅遊受疫情限制,住客銳減的本地酒店一度推出「度宅假」(staycation)配套試圖吸引國內市場,卻遇上阻斷措施,雪上加霜。酒店與旅遊業務復甦,需要的不僅是時間,更是人們的信心。(鄺啟聰、陳淵莊攝)

以往午餐時段,到老巴剎拼桌吃飯的人換了一桌又一桌;華燈初上時,沙爹攤炭烤味飄香,炊煙裊裊。如今飲食場所只准外帶不給堂食,椅子被收起,餐桌被塑膠貼紙打上了叉叉,沙爹攤人氣全無,依稀只見熏燒痕跡。(陳淵莊、鄺啟聰攝)

這是駕車一族的夢想。平日上班尖峰時段,泛島快速公路大巴窯路段,車行一路無阻。隨著更多人在家辦公及減少外出,阻斷措施期間公路交通流量顯著減少。(龍國雄攝)

曾幾何時,中央區上班族每日一早神色匆匆從萊佛士坊地鐵站魚貫而出,趕赴各自的工作崗位,誰又曾留意身邊美景?當人潮退去,夾雜在鋼筋水泥間的萊佛士坊廣場顯得格外悠閒靜謐。
(陳淵莊、鄺啟聰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