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分享了10個來新加坡必吃的美食,今天我們再來分享10個.
11、 福建面
福建面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地域的美食,相傳是來自中國福建的早期來馬來西亞生活的勞工們。它利用蝦殼及辣椒熬煮的赤紅辛辣湯底,再配上黃麵條、米粉、蝦和蕹菜等而成的麵食料理,還有人把這種面稱為蝦面。

12、餛飩麵
其實說到餛飩麵,很多人都覺得不是新加坡的美食,其實,大家可以這麼理解,每個美食在各個地方都會有獨特的做法,和更適合當地人的口味。比如說新加坡的混沌面就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湯麵,就是我們常吃的。另一種是乾麵,配上辣醬、裡脊、酸辣椒等配料,吃起來就又是一種體驗。

13、肉脞面
肉脞面的英文是這樣,Bak Chor Mee,也是潮州話的音譯,字面意思是肉末麵條。遠離只是肉末加湯麵,現在裡面的食材已經非常豐富了,有香菇、魚丸、豬肝、蝦、貢丸、豬肉片、雲吞、肉末等,每家版本又有不同。它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潮州早期移民,但是它的知名度不高,只有長期生活在新加坡的人才會知曉並喜愛,算是進階版本的美食了。

14、炒粿條
炒粿條其實在廣東潮汕地區比較常見,加入蛋、血蚶、豆芽、臘腸、蝦子、黑醬油,炒得色深味濃。在潮汕一帶,蚶是錢的象徵,有開枝散葉、榮華富貴之意,經過三代華人的流傳,從原本潮州風味的「潮州炒粿條」,慢慢簡化成符合本土的「炒粿條」,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炒粿條也開始出現些許差別。

15、水粿
水粿也是來自中國廣東潮汕的小吃,其實是用白米磨成的漿,製成的粉團,再加上辣椒、蔥、蝦米等配料,入口爽滑,在新加坡一帶通常以潮州話的Chwee kueh發音。在新加坡的街頭很容易可以看到這種小吃,不過現在很多小攤販已經有了自己的招牌。

16、炒蘿蔔糕
新加坡炒蘿蔔糕的主要食材為米粉和白蘿蔔。將米粉和白蘿蔔絲混合再蒸熟,然後切成小塊,和蒜、雞蛋和菜脯一起炒制。同樣也是來自潮州,方言中被稱作「菜頭粿」,幾乎可以在每個小販中心找到。食用時或為黑色(加甜味黑醬油炒制)或為白色(原汁原味)。

17、醸豆腐
釀豆腐其實來自於中國客家人的傳統美食,其實有點像麻辣燙的吃法,只是食材和底湯不同。你同樣可以選擇你喜歡的蔬菜、肉類等食材交給老闆,由他幫你煮好。你可以選擇帶湯或者乾的,可以配米飯或米粉,或者只是當一道菜。 釀豆腐的配料如今也越來越豐富,魚蓉、豬肉蓉、雞肉蓉等。

18、椰漿飯
椰漿飯就是把米浸泡在椰漿里後再煮成飯。這裡要有黃瓜、小江魚仔、烤花生、蕹菜、全熟蛋、印度式腌菜與參峇醬(一種由蝦醬與辣椒製成的醬料)。椰漿飯通常也會加入雞肉、章魚、印度脆餅等輔料共食客食用。現在在菜市檔口或店家都有售賣。通常是以報紙、油紙或香蕉葉包住賣的。

19、叻沙
叻沙有著濃郁奶香的椰漿湯汁,以大量的海鮮為湯底,再配上麵條,米粉等主食,同時融合了華人與馬來人的生活元素,在大馬和新加坡都被成為本地名吃。華人多以咖喱叻沙或亞參叻沙。其中亞參叻沙被CNN旗下的旅遊網站CNNGO,選為全球50大美食中的第7名,而咖喱叻沙則被赫芬頓郵報評選為死前必嘗的世界十大美食之一

20、沙嗲
這個有點像我們中國的烤串,不過它來自印尼,被新加坡航空頭等艙選為了開胃菜,吃沙嗲可以搭配洋蔥、醬汁、黃瓜等配料。或者是馬來飯糰。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裡,喜歡的小夥伴們可以收藏哦,別忘了關注我哦,定時與不定時都會更新關於旅遊的小知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