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方地緣政治和科技競爭不斷升級,一定程度波及大學跨國學術研究。本月到訪重慶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陳永財教授表示,國際政治對科研合作及人與人交流造成的影響是「不幸的」,國大在晶片等領域的跨國研究,目前可能面臨一些局限。
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慶研究院10月12日首次在重慶主辦中新國際科技交流與創新大會(Innovfest Chongqing),以「中新合作·產業升級與創新」為主題舉辦論壇,聚焦汽車製造、先進材料以及信息技術等重慶官方力推的產業。
中共重慶市委常委、兩江新區黨工委書記羅藺;新加坡駐成都總領事陳知恩、國大校長陳永財等出席活動開幕式。
陳永財10月12日在新國大重慶研究院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強調,國大是一所高度國際化的大學,對科學和工程的教育研究實際上沒有政治邊界,希望離政治越遠越好。「不幸的是,政治現在正影響我們(與其他國家)的互動方式。」
與中西方企業合作保持開放
但不向第三方透露合作範圍
陳永財指出,美國的晶片法案讓國大在晶片領域的科研合作受到一些限制。儘管國大對與中西方企業開展合作繼續保持開放,但已採取「更校準(calibrated)的做法」,包括在與西方晶片製造商合作時,不向它們的競爭對手透露雙方合作範圍。
但他也說:「我敢肯定,如果我們與中國公司合作,他們也會想確保他們的發明和技術知識不被泄露給競爭者。」
陳永財重申,國大希望做有利於新加坡和世界的研究。他指出,中國的科學和工程在過去二三十年里取得驚人進展,並且因有內生力量還將繼續進步;國大不希望錯失機遇,並希望發揮催化作用,通過合作讓國大、新加坡,以及中國各方都受益。
中國今年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同時也不斷強調國家安全。陳永財表示,國大目前在華發展尚未遇到問題,但不排除未來合作往深走時,有些領域可能會出現目標衝突;學校屆時將與地方政府合作,確保規避與國安重疊的領域。
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今年7月訪問新加坡,到訪國大後表示「很受啟發,感受到創新的活力」,並提出持續推動由國大和重慶兩江新區合作開設並自主運營的新國大重慶研究院。
當被問到對袁家軍的印象,陳永財形容袁是一位「非常有遠見的學者」,不僅了解學者如何思考以及大學如何運作,也了解科技技術,對國大實驗室開展科學和工程研究的深度有認識。袁家軍同時也認為,國大落戶重慶有助於當地轉型升級成基於創新的經濟體,並給予研究院大力支持。
60歲的袁家軍擁有工學博士學位,曾在航天領域工作近25年,素有「航天少帥」之稱。他10月13日在重慶會見陳永財時,評估國大與重慶合作基礎堅實,表示希望雙方圍繞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產業培育等加大合作力度,拓展合作空間,打造更多標誌性成果。
國大與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2018年9月在新加坡舉行的新中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簡稱JCBC)第14次會議上,簽署建設新國大重慶研究院的戰略框架協議。研究院在冠病疫情期間的2020年4月正式運營,隔年9月入駐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
新國大重慶研究院開設研發平台、產業孵化基地和教育培訓中心,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研究範圍聚焦先進位造與材料、智能傳感與人工智慧、現代物流、金融等科研領域。
兩江新區書記羅藺10月8日調研新國大重慶研究院,表示該研究院是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在人才交流合作領域的成果落地,也是兩江新區改革開放的一扇窗口。羅藺要求深化高端人才交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拓寬人才培養途徑,擴大人才培養規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支持新國大重慶研究院做大做強,加快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學研一體化的國際創新型研究院。
陳永財坦言,重慶目前爭取人才面對中國其他沿海城市的激烈競爭,但相信國大的品牌、西部龐大的市場潛力,以及「一帶一路」帶動的互聯互通能對人才發揮吸引力。
陳永財指出,經過艱難的疫情後,學院的發展已好轉很多,目前已有超過三位國大教授從新加坡到重慶開展至少三個月的研究,更多教授還將陸續抵渝投入研究。學院目前有超過40名研究員帶領學術研究,同時也招募了100名博士生;這些博士生第一年和第四年會在新加坡學習兩年,第二年和第三年則會在重慶學習兩年;其中30人並已在重慶做實驗。
國大目前希望通過創新科研在重慶扮演催化者的角色。陳永財表示,推動當地轉向工業4.0,形成基於創新的經濟體,同時也培育人才,通過與中國12所著名大學合作,讓這些大學的本科生在第四年到新國大重慶研究院就讀一年,第五年再到新加坡國大念碩士,希望有些學生會回到重慶就業。
國大同時也希望博士生在新國大重慶研究院學習兩年後,未來也能回到重慶就業。陳永財透露,國大下一步也可能探討與一些重慶企業合作,提供研究院學生獎學金,讓他們學成後在重慶工作服務。
來源: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