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就業市場慘兮兮 人力部長:要有心理準備,最糟情況還沒到來

2020年07月30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人力部長楊莉明。(聯合早報)

作者 李國豪

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每天早晨把你叫醒的,不是鬧鐘,而是夢想。

不過換作在這暫時還看不到盡頭的疫病時代,普通人每天早晨最擔心的,恐怕不再是爬不起來奮鬥,而是收到老闆叫你「今天開始不用來上班」的通知。

害怕被冠狀病毒找上就算了,還得時刻為自己可能被「失業病毒」感染而擔驚受怕。

新加坡人力部29日公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的勞動市場預估報告,進一步印證了這種危機意識並非無稽之談。

下面是幾個重要指標(最新數據皆為初步統計)

新加坡總就業人數(不包括外籍女傭):第二季銳減12萬1800人,是首季減少的2萬5600人的四倍。換句話說,單在今年上半年我國就業人口就減少了14萬7500人。

總失業率:截至6月共有9萬零500名居民失業,其中7萬9600人是公民。總失業率從3月的2.4%攀升至6月的2.9%;第二季的居民失業率為3.9%,首季則為3.3%;公民失業率則在第二季達到4%,比上一季度的3.5%上升0.5個百分點。

被裁員人數:第二季被裁人數為6700人,比首季的3220人多一倍。

把上述幾個數據和新加坡經歷過的經濟蕭條時期做比較就會發現,總就業人數的減少幅度是史上最高,甚至比2003年沙斯疫情時期及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都來得更嚴重。

2003年第二季度的總就業人數下滑了2萬4000人,2009年第一季度的總就業人數則減少8000人。

在總失業率的部分,今年第二季度的2.9%雖是十年來的新高,但並未超過2009年第三季度的3.3%以及2003年第三季度的4.8%。

被裁人數方面,今年第二季度的6700人比2003年第二季沙斯疫情期間的5510人來得多,但比2009年第一季的1萬2760人少。

冠病疫情嚴重衝擊本地就業市場。(聯合早報)

哪些行業的災情最嚴重?

從行業角度來看,本地三大經濟支柱:製造業、服務業及建築業的勞動力都出現萎縮。

其中又以服務業及建築業的災情最為慘重。

在服務業領域,餐飲、零售、藝術、娛樂與休閒以及教育領域的情況最為嚴峻。 建築業的就業率也急劇下滑。

相較而言,製造業的情況已相對和緩。

人力部指出,批發貿易及運輸器材業的裁員人數激增,反映了零售業和航空業的需求減少。

餐飲業的就業率劇減。(聯合早報)

就業萎縮仍未見底

人力部長楊莉明指出,由於我國在今年4月7日至6月1日期間實施病毒阻斷措施,第二季的就業市場萎縮是預料中事情。

儘管我國已分別於6月2日及6月19日展開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解封,恢複本地大部分經濟活動,但外部經濟環境持續疲軟。

除此之外,部分國家已開始出現第二波疫情,在疫情下旅遊相關行業的情況依然險峻,抗疫相關措施的實施亦將拖慢各領域恢復的速度。

楊莉明說,最糟的情況還沒到來。

「我認為採取一種更為謹慎的態度是合理的,即:我們要有心理準備,料到最糟的情況還沒到來。當然,這全取決於我國經濟當中各公司的態度。有些已經重新恢復營業,但即使恢復營業,他們也可能要求現有員工承擔更多工作責任,不打算再聘請員工。」

總的來說,本地就業市場的前景依舊不明朗,企業沒有太多誘因聘請員工,同時也持續承受裁減員工的壓力。

第二季勞動市場預估報告顯示本地就業市場深受疫情打擊。(聯合早報)

接下來怎麼辦?

「保住飯碗」無疑是2020年最火紅的口號。

第二季度的勞動市場報告是一片愁雲慘霧,但情況可能會更糟。

為保住企業及工作,政府已在今年的四個財政預算案撥出總值929億元的經濟援助配套,其中包括針對本地員工的僱傭補貼計劃。

根據環球管理諮詢公司光輝國際(Korn Ferry)的調查顯示,截至5月為止本地有17%打算採取或考慮永久裁員,比率低於東協平均的19%及全球平均的24%。

以僱傭補貼計劃為首的相關經濟援助配套對於保住飯碗顯然還是頗有成效。但壞消息是,僱傭補貼計劃將於今年8月結束。

面對全球疫情遲遲無法趨緩的困境,就業市場下半年極有可能持續表現疲弱,政府是否延長即將到期的僱傭補貼計劃將是關鍵。

針對受影響程度最深的行業,如旅遊業,僱傭補貼計劃補助每名本地員工高達75%的薪水。(新加坡小綿羊邊車提供)

員工及僱主都應改變思維

求職者和僱主的心態也將影響本地就業市場的前景。

《聯合晚報》報道,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呼籲求職者應改變思維以適應當下的經濟環境,多嘗試新事物,甚至接受較低的薪水。

「因為現在情況不同了,我們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事業。」

王瑞傑也建議僱主重新考慮招聘條件,試著聘請有意願學習的員工並好好培訓他們。

「這會比找到100%合適的員工要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