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ICA)發布最新數據:2011年,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平均預期壽命81.9歲;到了2019年,升至83.7歲,但是,到了2021年,由於新冠疫情出現超額死亡的影響,降至83.5歲,縮短了0.2歲。
其中,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為81.1歲,女性為85.9歲。
新加坡冠病疫情死亡率為全球最低之一
截至2022年7月6日,在新冠疫情當中,新加坡每百萬人口死亡260.93人,為全球最低之一。
中國大陸的冠病死亡率比新加坡還低,每百萬人口死亡3.62人;香港特區相當高,為1245.37人,高於馬來西亞,是新加坡的近五倍;台灣地區為302.79人,與紐西蘭接近,比新加坡略高16%。
美國每百萬人口死亡3061.09人,是中國大陸的845倍;英國是中國大陸的733倍;俄羅斯是中國大陸的707倍;印度是中國大陸的104倍。

死亡率最低的有可能是朝鮮,每百萬人口只有0.23人死亡,是中國大陸的6%,新加坡的0.09%。
2021年新加坡超額死亡2238人
與新冠疫情的次生傷害有關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新加坡去年(2021年)超額死亡2238人,較之2020年,增幅高達10.1%。

2021年,新加坡一共出現2萬4292起死亡,比2020年增加2238起。
同期,確認死於新冠(die of Covid)的,以及新冠陽性死者(die with Covid)有800人左右。

今年三月,新加坡衛生部發布「經年齡標準化死亡率」。2017年,新加坡「經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是每10萬人有563.4人死亡(見下),之後逐年下降,2018年是547.6,2019年是525.0,2020年是518.9;但是,到了2021年回升至557.4。

從2013年到2020年,由於人口增長和人口老齡化,新加坡每年死亡人數都會比前一年略高,平均增幅是441.63人(見下),屬於正常水平。但是,2021年增幅卻高達2238人,是過去八年平均值的五倍,十分異常。

專家判斷,超額死亡的其中一個因素是新冠疫情下的醫療資源壓力。在抗疫期間,一些非緊急手術延後進行,一些需要定期複診的長期基礎病病患在疫情期間降低了複診頻率。這些都有可能造成病情惡化,最終導致超額死亡。
例如,2021年,新加坡死於心臟和高血壓疾病的有6238人,比2020年的5633人多了10.7%;死於肺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有4941人,比2020年的4610人增加了7%。
這些超額死亡雖然不直接與冠病有關,但仍有可能與新冠疫情的次生傷害有關。
另,2021年自殺死亡378人,比疫情初發的2020年少了74人。這或許意味著2021年人們面對的壓力比前一年低許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