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獎學金只屬於學霸?新加坡的品德獎才是真正教書育人! 品德獎學金 新加坡向來重視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品德極為看重,頒發教育儲蓄品德獎,預計每年將有1萬學生獲得此項獎勵,此項獎勵將側重學生的誠信、責任感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目前新加坡每年頒發1萬7千份教育儲蓄活動獎給小學四年級或以上的學生。

新加坡是中國的近鄰,它與我們有著相似的文化淵源,無論在教育思想,還是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都可以看到傳統儒家文化的痕跡。
而在現代化進程中,遇到了東西方文化的衝突和矛盾。
在兩種文化碰撞中,如何正確吸收外來文化,如何發揚民族文化特性和精髓,加強道德教育,新加坡在這方面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1.
多元化教育:德育為首
新加坡政府高度認識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把它放在學校教育的首位。
新加坡明確表示:「要追求現代化,不要西方化」,「要建立新加坡的新文化」。
學校德育目標就是培養學生成為有國家意識、有社會責任感和有正確價值觀念的良好公民。
新加坡中小學公民道德教育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與其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社會相適應的、集東西方文化於一體的公民道德教育。這顯然是新加坡教育的突出特色。

2.
漢字規範:堅持推行達30年
新加坡在進行漢字規範工作方面,前後歷達近30年,總計完成了推行簡體字、新字形、選用字、中小學字表、漢字橫寫橫排和身份證加印漢字等六項工作。
其中最有成效的當推簡體字,在1974年教育部頒行《簡體字總表》之後,即完成了全面使用簡體字的工作。
3.
全面培養:提高公民道德素質
新加坡在經濟現代化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十分重視人的素質的全面培養,多年來,新加坡政府一直把提高國民道德整體水平視為民族振興的重要因素,堅持不懈地致力於道德教育的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新加坡中小學道德教育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進行:
一是納入教學計劃的道德教育課,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採用實用性、操作性很強的教育方法和教材;
二是日常行為準則教育,通過一系列行為準則的學習和強化,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範;
三是課外活動和社區活動,旨在從小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和習慣。
新加坡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從失敗和曲折中不斷總結教訓,終於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而又運轉良好的公共法規和制度,形成了講衛生、重清潔、守時守法守秩序和有禮貌等良好習慣和社會風氣,使新加坡成為世界公認的政通人和的花園式城市國家。

這些足以說明,新加坡公民的文化道德素質已達到一定高度,也表明儒家倫理傳統經過改造、吸收,以及與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的合理融合,對於維護社會秩序、保持政治穩定、改善社會風尚、協調人際關係、增強國家凝聚力、促進現代化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