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早高峰前出行優惠」(LowerMorningPre-Peak Card Fares)替代了2017 年底終止的「早高峰前地鐵免費」和「非尖峰時段特惠月票」兩個計劃。新計劃規定,工作日早上7:45之前,在任何一個地鐵或輕軌站入閘,就可享受最多達5 角的車資折扣,車資下調幅度為2.2%。這一計劃不再局限於之前計劃規定的18 個地鐵站,而是實施於全島157 個地鐵和輕軌站,受惠範圍進一步擴大。與精明出行計劃配套的「精明出行獎勵」(TravelSmartRewards)取代了此前政府試點的「新加坡通勤獎勵」(INSINC: IncentivesforSingapore's Commuters)——通勤者在非尖峰時段乘地鐵出行可依里程獲得積分,並參加抽獎贏取獎金。此外,老年人早上9 點後出行可享受優惠票價。這些獎勵舉措的目的是引導市民錯峰出行,促進靈活行程計劃的全面實施。
(3)為駕車者提供轉接公交的選擇,降低城市交通量
「停車轉搭公交計劃」(Park andRideScheme)於1975年實施,目的是解決中央商務區交通擁堵狀況。駕車上班者在一些選定的靠近公交站點的公共住宅停車場購買白天停車月票,在進入中央商務區前停車並換乘公共運輸上班,這種開車加公共運輸組合的方式對一些駕車人而言是更合理的選擇,總的通勤時間減少,停車比較方便,且比中心區的停車費大大降低。近年因地鐵線路已經延伸入中央商務區,公共汽車也很大程度加強了市中心的通勤服務,這一計劃已不如當初那麼有效,因此陸交局於2016 年12 月1 日終止了這一計劃。
(4)個性化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務
陸交局集成網際網路和智能終端設備在2010 年推出陸路交通綜合服務信息平台(MyTransport.SG),針對不同群體提供個性化的路況諮詢和出行線路規劃,可以通過手機簡訊、網站、電話熱線等查詢公共運輸的實時信息,譬如公共汽車實時到站信息,公車載客狀況,轉乘公交線路規劃;查詢道路收費系統的費率和收費口;選擇自行車線路及停車位;臨近停車場及空車位等。這雖然只是新加坡智能交通的一小方面,但這一舉措方便乘客做出更適合的交通選擇,也進一步提升了居民選擇公共運輸的意願和交通服務質量。
五、公共運輸發展規劃
新加坡公共運輸的發展得益於其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以及能夠適應變化、及時調整的規劃。1996、2008 和2013 年陸續頒布的交通規劃體現了面對城市發展需求積極應變的能力,並具有務實的特點。1996 年的白皮書為新加坡公共運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明確土地和交通一體化規劃、最大化利用道路路網、交通需求管理和公交服務質量四個關鍵方面,計劃用10~15 年時間打造完善的陸路交通系統。
2008 年陸交局頒布的《陸路交通總體規劃——以人為本的陸路交通系統》(The Land Transport Master Plan: A People-centred Land TransportSystem)是對1996 年白皮書的評估總結與深化,應對當時公交早高峰運能下降和交通需求多樣化等挑戰,提出了通過優先發展公共運輸、有效管理道路使用和滿足多種交通需求來打造以人為本的陸路交通。由於新加坡的快速發展,公眾對出行質量的要求不斷提升,因追求更大的經濟體量和更多人口而造成對更大交通量的需求,以及更嚴格的土地利用制約迫使陸交局在2008 總體規劃頒布後的5 年重新審視交通規劃,並頒布了《陸路交通總體規劃2013》(Land Transport Master Plan 2013),再一次強調了公交主導、改善體驗及多管齊下的交通發展核心理念與政策方向。
《陸路交通總體規劃2013》順應時代新挑戰,圍繞2008 年規劃提出的三個主題進行提升:提供更完善的交通網絡——地鐵作為公共運輸的骨幹,在此基礎上提供更多連接聯繫起公交、步行以及自行車線路;提供更好的交通服務——更可靠的公共運輸,多樣化的靈活出行計劃;更宜居和包容的社會——公共運輸服務所有市民並確保減少交通網絡對自然和人居環境的影響,保證整個系統高效運轉。這輪規劃提出了對未來20 年的交通展望,到2030年,80%的居民居住在距離地鐵站10分鐘的步行範圍內;85%少於20 km 的公交旅程搭乘時間將在60 分鐘內完成;公共運輸將承擔新加坡早晚高峰總運量的75%。
六、結語
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包含公共運輸、私人汽車、計程車和近年來大力推行的自行車出行等多個方面,涉及硬體建設、政策、管理模式和技術手段等不同內容,並與新加坡的土地利用、公共住宅、產業發展和社區建設等方面有機整合。國土面積有限的新加坡在有效調控私人汽車的擁有和使用的同時,採用了公共運輸主導的發展策略。擁有私人汽車是很多新加坡人的願望,政府的交通政策沒有迴避公眾這方面的要求,而是採用擁車證和擁堵費等措施進行調控。通過大力發展公共運輸、用地和交通規劃建設一體化等政策,改善新加坡的交通質量,確保公眾滿意,並提升城市綜合運行能力。公共運輸規劃與管理的一系列舉措體現了新加坡在綜合規劃和土地復合利用方面的城市治理能力,以及引導和調控市場力量的能力。
政府各個職能部門之間能夠協調合作,並根據城市發展變化對政策不斷進行調整,在規劃、管理辦法和技術手段等方面持續改進,形成了方向明確、動態發展、各個環節均在掌控之下的態勢。新加坡公共運輸規劃和管理的經驗值得中國城市學習和參考。
本文源自:《國際城市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