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其花錢買個會丟掉的東西(包裝),不如把錢投資在比較健康的食品上?
39歲的鄭國欣是本地第一間零廢棄雜貨店Unpackt的創辦人之一。2018年成立的這間雜貨店售賣的商品琳琅滿目,從可重複使用的餐具到食材和香料,再到盥洗用品都有。
重點是,這些產品都不是預先包裝好的,顧客必須自己準備容器,或者使用店家從各處收集而來的容器,亦或是花錢購買。

顧客到Unpackt購物時必須自己準備容器。圖:張慧仙
自備容器購買所需分量更實際
鄭國欣之所以會想要成立這麼一間零廢棄雜貨店,是因為她在購買有機食品給年幼的女兒吃時發現,有時她只需要一點點,卻得購買預先包裝好的大分量產品,最後放到食物過期或不再新鮮就只能丟掉,不僅浪費食物,也浪費錢。
於是,她和Unpackt的另一名創辦人商量後,決定成立一間無包裝雜貨店,鼓勵大眾自備容器購買所需的分量,如此一來不僅省錢,也可以吃得更健康,對地球也比較好。
鄭國欣說,很多人或許會把環保和有機食品掛鉤,並且認為這是一種昂貴的生活方式,但在她看來卻恰恰相反,購買所需的分量其實更省錢。
她舉例說:如果家裡只有兩個人,購買兩人份的義大利面只要200克,到零廢棄雜貨店購買所需分量可能只要1.20元,而且還是有機食品。
「如果你去超級市場,你得買一包500克的義大利面,然後一包可能是三塊多,而且是普通的義大利面。」
不僅是消費者減少包裝使用量,店家在進貨時,也會儘量這麼做,像是一次過進大包裝的乾糧,或和供應商溝通,循環使用包裝來進貨。

店家在進貨時也會減少包裝使用量。圖:李溢薈
本地唱作組合「插班生」的成員楊佳盈是Unpackt的熟客之一。她每次出門前都會設想這一趟可能會用到哪些容器,結果每每出門都會拎上兩三袋袋子。
她坦言,這麼做「非常不美觀」,也很麻煩,但這是一個很好的挑戰,而她也很喜歡這個挑戰。
她也為自己設下「減塑挑戰」,曾在兩個星期內只累積到一個冰淇淋品脫(pint)多的垃圾。
通過「分享」減少浪費
鄭國欣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儘可能減少包裝浪費,外出打包都會自備容器,否則就會選擇堂食,購買冷飲時也會要求店員不要放冰塊,方便她直接從杯子喝,不需要吸管。

鄭國欣外出打包都會自備容器。圖:李溢薈
當然,不是所有商品都可以通過無包裝的方式購買,而她就會選購大分量的包裝,跟他人分享。像是番茄醬,超市售賣的一般都是幾百克的玻璃瓶裝,而她就會購買一桶兩公斤的,然後和鄰居們使用自己的容器分裝。
她一般也會選購使用鐵桶包裝的醬料,因為鐵比玻璃好環保。
雖說Unpackt不時會舉辦講座等,分享環保知識,但鄭國欣認為,比起一直口頭上叫大眾環保,她更傾向用行動來影響周遭的人。
她說,或是「忠言逆耳」,當你一味告訴其他人怎麼做時,他們未必會想聽,甚至可能會感到厭煩,但如果他們看到一個人的實際行動,他們可能會感到好奇,那麼就會刺激他們進一步了解環保或一起加入環保行列。
加入試點計劃 鼓勵顧客歸還網購包裝
近年來,線上購物成為流行趨勢,由新加坡世界自然基金會旗下「塑料行動」(Plastic ACTion)和物流公司DHL Consulting在服裝公司優衣庫支持下進行的研究顯示,本地全島每天會運送約20萬件快遞包裹,預計到了2025年,這個數字將會增加約50%。
為了提倡重複使用網購包裝的概念,並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Unpackt在上個月加入由「塑料行動」與大華銀行、新郵政和更好包裝(Better Packaging)合作推出的試點計劃,鼓勵公眾歸還網購包裝。
在計劃下,公眾可以選擇要求使用可重複使用的網購包裝,接著把包裝歸還給Unpackt,業者下一次包裝網購訂單時,就會重複使用回這個包裝。

公眾可以把可重複使用的網購包裝歸還給Unpackt,業者會重複使用回這個包裝。圖:李溢薈
實馬高垃圾埋置場將不勝負荷
鄭國欣認為,包裝沒辦法食用,最後只會淪落到垃圾桶里,與其花錢來買一個只會丟掉的包裝,不如直接投資購買更健康的有機食品。
另外,包裝累積到來都會被送到垃圾焚燒廠焚燒,過後連同其他不可焚燒的廢物一同送往實馬高垃圾埋置場。
「可是我們都知道,實馬高垃圾埋置場正被填滿,填滿過後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那我們以後要留給我們的子孫什麼問題呢?」

實馬高垃圾埋置場。
圖: 國家環境局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的零廢棄網站指出,本地在2018年處理的160萬噸住家垃圾中,有三分之一是包裝垃圾。
實馬高垃圾埋置場每天接收超過2000噸的焚燒灰燼和不可焚燒的垃圾,照目前的垃圾增長速度來看,埋置場2035年就會被填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