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同為亞洲金融中心,香港與新加坡的競爭備受關注。
過去三年,香港受到強鄰新加坡的壓力。在最新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中,新加坡超越香港,成為全球金融中心第三位,香港則以1分之差位列第四。
儘管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2022年10月9日發文表示「無須妄自菲薄」,並羅列多項數據試圖展示香港在與新加坡的競爭中不輸給後者,但「新加坡取代香港亞洲金融中心」成為熱議話題。
「沒什麼可爭,也沒必要在香港和新加坡里『二選一』。亞洲作為一個非常成熟的經濟體,有兩到三個不同的金融中心並不奇怪,其中也包括上海。」
3月17日,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在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暨第二屆大灣區(黃埔)經濟峰會間隙對介面新聞表示。
楊宇霆指出,不需要再用舊思維去衡量,紐約和倫敦稱霸國際金融中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每一個地方都有可能成為金融中心,只是定位不一樣。例如大灣區的深圳和廣州,也有潛力成為新的金融中心。」
亞洲可以有四個金融中心
當我們談論金融中心競爭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中海晟融首席經濟學家張一指出,這實際上隱含了一個條件,即「這個蛋糕不會做大了」:「正如我們常說的內地製造業內卷,或者A股市場內卷,隱含的是對我們未來資金不會產生收益的擔憂,所以產生誰更強誰更優的想法。」
而楊宇霆認為,隨著亞洲發展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產業鏈、貿易投資、GDP總量和人口數量具備龐大的規模,這樣的體量下,金融中心從單一向多個發展是很正常的:「包括上海、東京,整個亞洲區能不能有四個不同的金融中心?肯定可以。」
隨著經濟格局的調整,金融中心也從單選題變成了多選題,「全球24個時區,只有一兩個金融中心也滿足不了需求。歐美的中心一定是倫敦和紐約嗎?也不一定。」
楊宇霆提及,以美國為例,本土有若干不同的金融中心,具體功能各不相同:「加州有創投的金融活動,芝加哥以前發展農業的時候,期貨也在芝加哥交易所裡面交易。一個大的經濟體裡面有不同的金融中心,這是很正常的。」
而從具體定位來看,新加坡和香港也不完全重疊,「新加坡服務的是南亞地區,也有部分沒有地區限制的中國業務,包括財富中心。香港的內地業務占比更大。」楊宇霆指出,不管新加坡的發展程度如何,都無法改變香港金融業的基礎和優勢。
除了新加坡,在香港的對岸同樣出現一個實力相當的對手。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中,深圳超越巴黎、芝加哥和東京,排名全球第九,是香港之後大灣區又一入選城市。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為世界級城市群,到2030年其經濟規模或相當於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在這個世界城市群裡面有兩個或三個金融中心,其實不算多。」張一說。
離岸市場:香港的生存之道
「一家深圳初創的科技創新公司要上市,來香港可能就15分鐘,早上出發,上午就可以出現在港交所剪彩。」楊宇霆提到。
在近18萬億美元、14億人口的經濟體旁邊,香港作為中國離岸中心的優勢非常明顯,這也是新加坡無法取代的。
楊宇霆告訴介面新聞,作為境外市場,香港跟內地最大的區別有三點:第一是普通法,第二資金的自由流動、沒有外管,最後是聯繫匯率的穩定。這同時也是香港的相對優勢,「這是香港的生存之道,保持這個優勢,其他的讓市場來解決。」
「香港之所以能成為香港,離不開它當年前店後廠的模式。它三個定位,航運中心、金融中心、專業服務中心。」張一認為,金融中心的背後是產業的支撐,包括人流、物資流、要素流。
2022年12月,香港發布《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指出推進「新型工業化」。楊宇霆表示,香港的「再工業化」可以更多藉助大灣區的資源,「香港可以做科創金融,科創其他環節可以放在深圳,發揮香港特長的同時,多利用大灣區優勢進行分散。」
此外,對標倫敦,港交所在近兩三年發展起OTC業務(櫃檯交易市場)。「這類似於倫敦的LCH(倫敦清算公司),相當於兩家銀行交易的中間人。對於港交所來說是新的發展模式,也從一個股票平台慢慢發展為貨幣交易平台。」楊宇霆說。
香港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香港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你說它國際化嗎?其實也不完全國際化。」楊宇霆認為。
最直觀的體現是香港的計程車。在香港搭乘計程車,大部分司機只收港幣現金,「假如一帶一路國家,例如巴基斯坦的人來到香港,能不能用信用卡支付?香港櫃檯能不能換巴基斯坦貨幣?都是待解決的問題。」楊宇霆說。
相比之下,另外幾個金融中心無疑是「模範生」。在倫敦、東京或紐約,乘坐計程車都可以用信用卡支付。東京的司機還會打領帶、幫忙拿行李;倫敦的Black Cab(黑車)更是旅遊打卡點之一,以其素質和服務聞名。
另外,「國際學校的學位夠不夠,對國際人才、內地人才去香港有沒有相應支持,也是需要考慮的。」楊宇霆指出。
花旗全球財富管理亞太區首席經濟分析主管劉利剛表示,香港還有很多優勢都沒有用出來:「從香港的角度來看,其資本市場不能坐吃紅利,還要開拓新的業務或國際化的視角。」
目前,國際市場已經產生重大的轉變。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國,與此同時,中國亦可以生產所有中東市場需要的東西。
「中東對香港的作用或者意義就更大了。今後香港在融資方面要走更加全球化的道路,如果說阿美公司,這個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能來香港上市,對香港市場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劉利剛提到。
另外要考慮的是,如何在資金和上市企業多元化方面多進行挖掘,「例如一帶一路方面,香港可以跟CDB(國家開發銀行)和其他國際性開發銀行多合作,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
「香港在金融發展方面要有新的思路,要跳出以前的框架來考慮下一步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劉利剛指出,香港現在面臨著空間上的制約,想要可持續發展,如何跳躍或者超越空間的限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