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牛車水是著名的唐人街,川菜早已占據它半壁江山。這幾年,川菜館競爭激烈,最近還出現了兩家同名店。
老牌店思味冒菜,吃貨們都不會陌生。在火鍋還沒這麼盛行的2011年,這家店早已將具有火鍋屬性的冒菜引入新加坡,而且收穫大票忠實粉絲。

同一條街上,又冒出了一家新店——思味小串串。他們是什麼關係?難道被人家蹭熱度了?

了解過後才知道 ,原來這兩家是姐妹花。思味的冒菜與小串串,可以用今年最火的兩部劇《如懿傳》和《延禧攻略》來形容。

思味冒菜肯定是如懿。一是因為資歷老,見證過牛車水各種店的起起落落;二,思味起家是靠的她;三,地位更高,畢竟是先當皇后的人。
思味小串串可能是魏瓔珞,年輕,熱門,有話題……

今天,我們就先深入了解一下「魏瓔珞」。首先,這家店從頭到尾,都是四川味,很是地道~(文末有福利哦)

老闆是四川的,廚師是四川的,小二也大多是四川的……平時店裡就充斥著四川話,讓你仿佛到了春熙路。

把四川街頭小吃做成新加坡精緻餐飲店,思味是有點自己的風格和靈魂的。
賣的就是一個「鮮」字。鮮,是鮮美的鮮,新鮮的鮮。

菜品,鮮
此時你的內心os是不是這樣的「人人都說自己的鮮,你有什麼特別的」。老闆面對質疑,說了一句話,「我的鮮,是看得見的」。
確實,這家小店配備了全透明的廚房,可以讓顧客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食物怎麼來的。

不僅如此,為了確保菜品的新鮮度,這家店與其他串串店不同,他們採用的是點單的形式,而不是將菜放在外面供人隨意拿取。
甚至很多串串都是現場切,穿的,就像這樣。

來來來,看看菜都是怎麼鮮的。重口味的腦花,走一個~

(為了保證腦花絕對新鮮,每天進豬頭)
別看這區區一小盤,裡面可有一個半豬腦呢……這老闆一天得進多少豬頭啊?
還有如此別致的烤腦花。

(烤腦花,是川渝地區的一道傳統特色小吃,採用豬腦子,拌之以辣椒末、花椒粉以及其他佐料烤制而成)
這家店裡的許多食材都是現殺的,保證新鮮哦,看看這盤鱔魚就知道。

老闆還現場教學,教我們如何分辨鱔魚是否新鮮?

知識點來了:
1. 新鮮鱔魚的血液是鮮紅色的,如果鱔絲上是紫紅色的血水,那就是死鱔加工的。
2. 新鮮鱔魚的肉細膩有彈性,而死鱔魚則肉質粗糙、無彈性。
3. 看鱔絲皮色,新鮮鱔魚的表皮黑中透亮。
牛蛙也是當天現殺的哦~

看,這是剛送進廚房的牛蛙。不過,勸你還是不要看了,不然你會捨不得吃。

不新鮮了怎麼辦?拿去鹵嗎?不,思味對客人從來不玩虛的,不新鮮的食材全部直接下架。
去骨鴨掌,也算是火鍋的標配,以前技術沒這麼好,吃的都是有骨的,現在,鴨骨剔除,吃起來更加方便省心。

資深吃貨tips:鴨掌可以最先入鍋,因為煮越久越好吃。
其他很多菜品,都不是從冷凍加工商進的,而是到市場買的,特別是海鮮類。

不同於很多店家都會在菜單上放一行蠅頭小字「照片僅供參考,菜品以實物為準」,在這裡,思味的要求就是「照片上的就是實物標準」,任何時候任何人點的菜都一樣。

思味除了菜品新鮮,湯底也是他們火爆的秘訣。
湯底,鮮
牛油鍋、麻辣鍋咱們先不說,每間店都覺得自己的鍋底最好。但在思味,忍不住想說說最良心的清湯鍋。
五珍松茸湯
都是用純食材熬制而成,完全不用添加劑,紅棗、枸杞、甚至竹蓀,甚至甚至松茸……都是看得見的。

特別是這姬松茸,是一種自然生長在巴西聖保羅郊外山間的菌類,非常名貴,具有藥用價值。

吃起來,有杏仁的清香,口感脆嫩。
番茄麻辣鴛鴦鍋
番茄鍋里,用的都是貨真價實的番茄,切成粒入鍋。

半個鍋,光新鮮番茄,就要1.5公斤,搭配著牛尾,那股天然的香醇讓人覺得光喝湯都值。
另外,還有酸菜豚骨鍋底、黃豆美蹄鍋、新加坡本地口味鍋等。
老闆可能誓要將「鮮」進行到底,連買單方式都跟別家不一樣~不一樣~
買單方式,鮮(為人見)
吃貨們都知道 ,在新加坡吃串串,多是5毛錢1串。那麼現在告訴你,還有3毛的,你信嗎?

而且是最最最特色的青椒牛肉和麻辣牛肉,都只要3毛~刷新人生觀啊~ 跟老闆聊天才知道,原來是想用這兩道特色菜,讓大家了解串串真正的打開方式。
在成都,如果你是一根一根拿串,那你可能是第一次吃。

如果是一撮,那你可能是外地人。

正確的吃法,是一捆一捆的。

(這個還是有點婉約啦)
分分鐘讓你像個四川人一樣吃串串有木有!

其他葷菜則是5毛,而素菜一律只要4毛!

劃重點,這裡沒有串兩根簽的,就連蝦也是一根簽。是不是繞暈了,總結一下,也就是說所有的串兒,都只要3-5毛~嚴重懷疑,老闆開串串店是鬧著玩了。
除了串兒,這家店還有許多特色豌豌菜、小菜。
清湯美蹄,膠原蛋白不要太豐富哦,豌豆、海帶,慢火燉上兩個半小時。

前面說了,老闆為了保證腦花的新鮮,都是連整個豬腦進的~進了這麼多,腦子沒了,剩下的也不能放過!
店家會把豬頭的其他部位製成小菜,免費送給顧客。敲黑板,是免費哦!
四川地道小吃,也少不了。
所有這些,配著特色的雲南大理特釀青梅酒,玫瑰釀,那真是一種獨一無二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