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訊)義順社區舉辦臨終藝術展,展示8位年長婦女如何探索與反思死亡課題,當中一名八旬獨居前補習教師,出生在戰亂時代而看淡生死,趁記憶尚存時已為自己準備好後事,一點也不避忌。
這場為期12天的臨終藝術展「潮」(tides)的展出地點,在義順72街大牌765座組屋(也稱765義順養生村)底層,已結束。這是非營利藝術社區發展機構ArtsWok Collaborative「兩面之間」的項目之一。
有8名年長女性加入其中,共同創作。其中一名參與者是獨居年長者高冬青(82歲,退休補習教師);她表示自己早已規劃好「人生大事」,自2015年起就在邱德拔醫院醫生的協助下,完成預先護理計劃(Advance CarePlanning),後來又陸續為自己買好骨灰位,以及三天兩夜的葬禮配套。
「我因遲婚膝下無子女,丈夫去世後我便開始獨居至今。我這麼做,是希望趁著自己還有記憶時,將臨終手續都操辦好,無需麻煩旁人。」
高冬青出生於新加坡的日治時期。她憶述:「外婆說,日軍轟炸新加坡時,媽媽跟隨所有人往武吉知馬一帶的森林逃難,她逃到了一棵樹下生下了我。當時逃難時帶著碗碟,大人便將碗碟敲碎隔斷臍帶與胎盤,我就在戰火中出生了。然而,高中畢業後即失業,至此之後我便開始教補習,直到退休。」

高冬青是8名參與創作的年長者之一。(何智圓攝)
享受獨居生活
2004年,高冬青因5條血管阻塞而進行了心臟繞道手術,後來又因併發症導致膽結石與胃血瘤而數次進出醫院。正因如此,經歷過人生風浪的她已然看淡生死,享受獨居生活,空閒時在養生村教年長者漢語拼音與鍛鍊,保持身心活躍。
高冬青和另兩名參與者沈姵吟與謝艷芳,合力創作短片《悠遊自在》。從編劇到參與演出,她們以各自的經歷為出發點,探討如何克服對水的恐懼,晚年學會游泳,以及關於生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