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房上的节水标识,类似的圣训贴了好几处,我觉得挺有意义的。

想在新加坡小印度感受一下印度清真美食,最方便的地方就是竹脚巴刹了,里面有一排档口全都由印度裔穆斯林经营,而且价格非常便宜。我们先喝了一碗咖喱羊脚汤,热乎乎的特别适合下雨天,然后又吃了现打的巴达木馕配羊肉末咖喱,好多人都这么搭配,把馕撕下来蘸着咖喱一点点吃,最后要把汤汁蘸得一点都不剩。
竹脚巴刹始建于1915年,1930年代因种类繁多的鲜肉、蔬菜和海鲜而广受欢迎,被大众称为“人民市场”。现在的大楼建成于1981年,里面的摊主大多已经经营了两到三代人。









在竹脚巴刹喝一杯拉茶,然后逛了一下二层的印度服饰,各种纱丽主打一个亮晶晶,还有一些裁缝铺子可以买了料子现场做。







如果想深入了解新加坡印度裔的历史文化,推荐大家一定要看看小印度的印族文化馆,主展厅以时间为轴线,从早期接触、起源和迁徙、新加坡和马来亚的早期印度裔、新加坡和马来亚印度裔的社会和政治觉醒、印度裔在新加坡的贡献五个部分讲述了新加坡印度裔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当然也少不了新加坡印度穆斯林文化。


泰米尔人从印度东南部的乌木海岸和斯里兰卡移民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地图。

印度裔19-20世纪在新加坡的几处聚居区域。

新加坡印度裔群像,背景是小印度的Angullia清真寺。

印度移民从刚刚抵达新加坡时携带的行李,并展示了一张1936年从印度古吉拉特邦来到新加坡的穆斯林商人所携带的护照和全家福。



一组19世纪印度商人的泥塑。

18世纪中期印度东南部乌木海岸德的泰米尔穆斯林服饰。


20世纪印度安得拉邦的天鹅绒阿文书法刺绣

19-20世纪的印度经架。

1600年印度德干地区的书法。

20世纪的各种印度传统帽子。

马六甲Chetti人的Talapa,这是一种蜡染的缠头。

印度古吉拉特邦伊斯玛仪什叶派Khoja人所戴的Khoja Turban头巾。Khoja即波斯语的“和卓”、“霍加”,他们从13世纪开始从印度教归信伊斯俩目,在拥有穆斯林身份的同时保留了强烈的印度种姓习俗。


20世纪中期新郎和男孩割礼时带的头饰。

19世纪的印度穆斯林画像。

19世纪印度什叶派穆斯林过阿舒拉节时的游行队伍,右边是伊玛目海珊和哈桑坟墓的模型Ta'ziya,还可以看到Alam旗帜。

19世纪南印度什叶派穆斯林进行阿舒拉游行时举的Alam旗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