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报。图源:网络)

(这是日本当局宣传太平洋战争三个主要战绩的邮戳,配合有关的明信片使用。这三个主要战绩为空袭珍珠港、占领香港、占领新加坡。“乱离时代”展品。)

(日寇在市区进行胜利大游行,耀武扬威。图源:帝国战争博物馆)

(日寇处决锡克族战俘。图源: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K R Menon医生后来回忆道:“(日军进城后)市民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他们都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
屠杀数万华人
日本侵略军占领新加坡之后,为了报复华人抗日,展开名为“肃清”的大屠杀,也称“大检证”,用多部货车负责带走有嫌疑的华人,年龄18至50岁,把他们带到榜鹅、樟宜、加东、丹那美拉等海边枪杀。至少七万至九万华人被杀。

(大检证现场。图源: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检证合格的,盖上个“检”字,才可安全离去。通不过的,直接押上车,拉到海边集体枪毙。“乱离时代”展品。)

(这是20岁广东籍贯男子朱振南的良民证,他是海味杂货店店员。“乱离时代”展品。)
位于樟宜的惹兰培本是其中一个屠杀地点。这些是1966年在惹兰培本乱葬岗发掘出来的,有钥匙、钱包、笔、眼镜、梳子、子弹壳、皮带扣、烟斗等。这些都是野蛮侵略者血淋淋的罪证。




(以上三幅:“乱离时代”展品。)
先驱画家刘抗1946年创作《杂碎画集》,图文并茂把日军暴行形象地展现于读者眼前。

(“乱离时代”展品。)
居安思危,自力更生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八十周年,也是新加坡光复八十周年。
再过20年,到了2045年,就满一百年了。
届时,几乎所有二战亲历者都不在了。到时人们还会不会记得这场残酷的战争?还会不会认为这段历史必须牢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牢记历史,是为了吸取教训——居安思危,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安全、生存和尊严的保障,只能靠自己。
所以,新加坡每年2月15日都会举行公祭。每一次公祭,都有政府部长主持典礼,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包括代表九个信仰的宗教领袖、各种族代表、死难人民家属、商界精英、学生、军人。



(图源:Eddy Chew, Jimmy Cheong FB)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代表献花致敬)

(学生军组成的仪仗队。图源:新加坡中华总商会)

(图源:新加坡中华总商会)

(新加坡的九大宗教领袖。图源:新加坡中华总商会)

(图源:新加坡中华总商会)
为什么选择2月15日进行公祭?
这是因为,1942年2月15日,大年初一,新加坡沦陷,此后进入三年半被日寇蹂躏的悲惨岁月。
也因此,每年的春节,《新加坡眼》总会出一篇文章,不厌其烦地讲述新加坡这段悲惨的历史。
新加坡不是第一次沦陷悲剧曾经重演,将来也可能重演
1942年到1945年,新加坡沦陷于日寇之手。但,这不是新加坡第一次被侵略,也不是新加坡第一次沦陷。
根据《马来纪年》的记载,新加坡在14世纪末曾被满者伯夷侵略,之后被统治数十载。
15世纪初至16世纪初,新加坡被马六甲统治;1613年,亚齐苏丹国入侵柔佛,焚毁新加坡河河口的据点。
现代新加坡人很少有知道这些历史的;即便知道,也只是知道硬邦邦的几段文字记载,对这些历史没有任何情感和感觉,似乎它并不是我们的过去,似乎它与我们毫无关系。
当然,其中一个客观原因是,现代新加坡人是莱佛士开埠前后移民的后代,我们并不继承14世纪和16世纪的这段历史,对它缺乏认同感,倒也不为过。
我们可以遗忘满者伯夷和亚齐苏丹国带来的血的教训。但是,如果我们也遗忘二战,有朝一日,这段历史就也会从我们后代人的集体记忆中抹去。
抹去又如何?
届时,这个以百万先辈的血、泪和尊严为代价的惨痛但宝贵的教训,将付之东流。
如果我们忘却历史,如果我们遗忘教训,如果先辈的沉痛与悲戚只成为展品,而不是我们集体记忆的一个部分,那么,这个悲剧将来还可能会重演。
愿天下太平,祝蛇年吉祥!

(图源: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
HQ丨编辑
Alex丨编审
新加坡眼丨来源
新加坡眼、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丨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