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经济波动加剧、贸易壁垒不断上升的当下,美国最新宣布对全球进口产品加征10%关税,虽并未针对特定国家,却也波及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出口型经济体。
新加坡政府表态不会采取报复性措施,但业内人士担忧,整体外部环境恶化或将拖累新加坡的经济增长。虽然新加坡与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USSFTA),并维持长期贸易顺差,但仍未被豁免。
新加坡贸工部长颜金勇在4月初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对这一决定感到失望,但不会仓促做出反制,以避免进一步推高成本,伤害企业与消费者。”
2025年3月底,美国总统签署关税法案,对来自全球的商品加征10%进口税,涵盖机械、电子、消费品等多个领域。美方解释,此举旨在刺激国内制造业、减少贸易逆差,但引发多国不满。
尽管不采取报复行动是务实之举,但专家担心,新加坡作为开放型经济体,可能间接受到美国政策外溢效应的冲击。
全球需求疲软:美国加征关税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引起全球贸易放缓,削弱新加坡对外出口订单,尤其是对电子产品、精密制造业的影响较大。
供应链成本上升:美国市场是许多新加坡企业的下游客户,一旦中美贸易格局动荡,新加坡可能需要调整供应链路径,增加成本。
企业信心下降:不确定性上升将影响企业的投资意愿,尤其是中小型企业。
根据彭博社对多位经济学家的调查,新加坡在2025年第三与第四季度的GDP增长预期从2.1%下调至1.3%与1.6%。不过,由于前期制造业曾抢先备货,一定程度支撑了短期增长:
2024年11月,新加坡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至51
电子业PMI升至51.6,显示行业信心短期回暖

寻求外交解决:新加坡强调将在双边与多边层面向美国表达关切,争取关税豁免,并借助WTO、APEC等机制协商。
优化供应链布局:政府鼓励企业多元化出口市场,加强区域供应链韧性,提升本地产值。
推动本地制造升级:通过创新驱动、本地化生产、新兴科技投资,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新加坡作为高度开放、灵活应变的经济体,在面对外部不确定因素时,始终选择理性应对、避免对抗。美国关税政策短期内或不会对新加坡构成直接打击,但若全球经济因此放缓,新加坡仍难以独善其身。
通过前瞻性的政策调整与产业升级,新加坡有望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新机遇,继续保持其在亚太地区的经济韧性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