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經濟波動加劇、貿易壁壘不斷上升的當下,美國最新宣布對全球進口產品加征10%關稅,雖並未針對特定國家,卻也波及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出口型經濟體。
新加坡政府表態不會採取報復性措施,但業內人士擔憂,整體外部環境惡化或將拖累新加坡的經濟增長。雖然新加坡與美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USSFTA),並維持長期貿易順差,但仍未被豁免。
新加坡貿工部長顏金勇在4月初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對這一決定感到失望,但不會倉促做出反制,以避免進一步推高成本,傷害企業與消費者。」
2025年3月底,美國總統簽署關稅法案,對來自全球的商品加征10%進口稅,涵蓋機械、電子、消費品等多個領域。美方解釋,此舉旨在刺激國內製造業、減少貿易逆差,但引發多國不滿。
儘管不採取報復行動是務實之舉,但專家擔心,新加坡作為開放型經濟體,可能間接受到美國政策外溢效應的衝擊。
全球需求疲軟:美國加征關稅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引起全球貿易放緩,削弱新加坡對外出口訂單,尤其是對電子產品、精密製造業的影響較大。
供應鏈成本上升:美國市場是許多新加坡企業的下遊客戶,一旦中美貿易格局動盪,新加坡可能需要調整供應鏈路徑,增加成本。
企業信心下降:不確定性上升將影響企業的投資意願,尤其是中小型企業。
根據彭博社對多位經濟學家的調查,新加坡在2025年第三與第四季度的GDP增長預期從2.1%下調至1.3%與1.6%。不過,由於前期製造業曾搶先備貨,一定程度支撐了短期增長:
2024年11月,新加坡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回升至51
電子業PMI升至51.6,顯示行業信心短期回暖

尋求外交解決:新加坡強調將在雙邊與多邊層面向美國表達關切,爭取關稅豁免,並藉助WTO、APEC等機制協商。
優化供應鏈布局:政府鼓勵企業多元化出口市場,加強區域供應鏈韌性,提升本地產值。
推動本地製造升級:通過創新驅動、本地化生產、新興科技投資,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
新加坡作為高度開放、靈活應變的經濟體,在面對外部不確定因素時,始終選擇理性應對、避免對抗。美國關稅政策短期內或不會對新加坡構成直接打擊,但若全球經濟因此放緩,新加坡仍難以獨善其身。
通過前瞻性的政策調整與產業升級,新加坡有望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新機遇,繼續保持其在亞太地區的經濟韌性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