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期间的晚餐算是不错的了,但味道就不太让人期待。(顾功垒摄)
医疗组后来也把每天下午的体温测试改为微信群打卡通报,并用中英文方式标注房号和姓名,方便外籍旅客填报。
间中有不少客房的制冷机因为产品缘故漏水,工作人员还在群里教大家如何用塑料袋装水倒水,其实她们和入境旅客吃住在酒店,各自进入闭环。虽有轮班,但谁又愿意重复吃着一样的盒饭呢?
14天内7次核酸阴性后,隔离渐入尾声。解除隔离的早上,大家被要求“应走尽走”(离开南昌),安排坐上去高铁站、机场的转运大巴,全程闭环各回各家。

隔离第12天清晨,首次从房间看到南昌的日出。(顾功垒摄)
飞机落地虹桥机场的那一刻,所有人进入下一个抵沪48小时内阴性核酸证明、随申码健康绿码查验的循环,熟悉72小时核酸阴性进入公共场所、扫场所码的防疫常规中。
今秋飞上海吃大闸蟹是简奢吗?
到上海停歇下来后,给医院传染科的赖玲玲医生快递一本《战疫勇士—新加坡之道》,感谢她带领的医护团队为入境旅客服务,她们中多位是2020年第一批援鄂抗疫的医生。赖医生说,两个不同地方的人通过这种方式结识是一种缘分。
这些天,长三角的安徽省、江苏省陆续报告本土确诊和无症状病例,其它多地出现冠病和流感同时暴发的情况。听说我们之后的航班陆续出现阳性病例,病原体是奥密克戎BA.5变异株,有的需要住院10天才转阴。
集中隔离或封控管理,对心理上的直接冲击和后续影响是难以估算的,要求每一方都调适好心态,秉持对不可控和奔向未知的淡定,谈何容易。
当世界逐步恢复人员通行,中国也在做隔离的减法。
从“新闻里说”到“地方上做”会有时间差,如何缩短考验著牵一发动全身的协调力,依据的是扎实的专业数据分析和形势研判,是常态化公共卫生应急治理增效的重要一环;而让大家相信动态调整会是向着更成熟、理性的方向去,则仰赖政策制定者、传媒工作者、执行配合各方面的互信管道畅通。
好在华人血脉中与生俱来有一种坚韧的意志力,纵使历经万难,但依然保有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相信在隧道的尽头终会见到光亮。
就像中国官方宣布入境集中隔离减至7天后,在新加坡的同事和朋友,就开出了今秋再飞来中国吃大闸蟹的愿望清单。
坚守原则的前提下,以随和的态度说理,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
隔离倒数第二天,看到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领诵苏轼的《定风波》的场面,觉得很是应景:
练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视频:顾功垒摄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