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期間的晚餐算是不錯的了,但味道就不太讓人期待。(顧功壘攝)
醫療組後來也把每天下午的體溫測試改為微信群打卡通報,並用中英文方式標註房號和姓名,方便外籍旅客填報。
間中有不少客房的製冷機因為產品緣故漏水,工作人員還在群里教大家如何用塑料袋裝水倒水,其實她們和入境旅客吃住在酒店,各自進入閉環。雖有輪班,但誰又願意重複吃著一樣的盒飯呢?
14天內7次核酸陰性後,隔離漸入尾聲。解除隔離的早上,大家被要求「應走盡走」(離開南昌),安排坐上去高鐵站、機場的轉運大巴,全程閉環各回各家。

隔離第12天清晨,首次從房間看到南昌的日出。(顧功壘攝)
飛機落地虹橋機場的那一刻,所有人進入下一個抵滬48小時內陰性核酸證明、隨申碼健康綠碼查驗的循環,熟悉72小時核酸陰性進入公共場所、掃場所碼的防疫常規中。
今秋飛上海吃大閘蟹是簡奢嗎?
到上海停歇下來後,給醫院傳染科的賴玲玲醫生快遞一本《戰疫勇士—新加坡之道》,感謝她帶領的醫護團隊為入境旅客服務,她們中多位是2020年第一批援鄂抗疫的醫生。賴醫生說,兩個不同地方的人通過這種方式結識是一種緣分。
這些天,長三角的安徽省、江蘇省陸續報告本土確診和無症狀病例,其它多地出現冠病和流感同時暴發的情況。聽說我們之後的航班陸續出現陽性病例,病原體是奧密克戎BA.5變異株,有的需要住院10天才轉陰。
集中隔離或封控管理,對心理上的直接衝擊和後續影響是難以估算的,要求每一方都調適好心態,秉持對不可控和奔向未知的淡定,談何容易。
當世界逐步恢復人員通行,中國也在做隔離的減法。
從「新聞里說」到「地方上做」會有時間差,如何縮短考驗著牽一髮動全身的協調力,依據的是紮實的專業數據分析和形勢研判,是常態化公共衛生應急治理增效的重要一環;而讓大家相信動態調整會是向著更成熟、理性的方向去,則仰賴政策制定者、傳媒工作者、執行配合各方面的互信管道暢通。
好在華人血脈中與生俱來有一種堅韌的意志力,縱使歷經萬難,但依然保有未來充滿希望的樂觀,相信在隧道的盡頭終會見到光亮。
就像中國官方宣布入境集中隔離減至7天後,在新加坡的同事和朋友,就開出了今秋再飛來中國吃大閘蟹的願望清單。
堅守原則的前提下,以隨和的態度說理,事情總有解決的辦法。
隔離倒數第二天,看到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典禮上校長領誦蘇軾的《定風波》的場面,覺得很是應景:
練就「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從容,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視頻:顧功壘攝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