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汉语真的存在劣势吗?当然不是。不过,它在新加坡推广有一定的难度。
新加坡的华语
为什么说汉语在新加坡推广有难度呢?这与汉语自身特点有关。我们都知道汉语有不同的地域变体,就是我们常说的方言。对此,小美深有体会:“我们宿舍的室友就说不同的方言,除了东北话,其他的方言彼此都听不懂。尤其是南方的方言感觉更复杂。”学姐点头称是。

实际上,在新加坡独立前,客居新加坡的华人来自不同的地域,比如福建人、潮州人、广东人、海南人、客家人等,他们操著不同的方言。他们在新加坡自然会寻找说相同方言的老乡聚在一起抱成团,这就形成了同乡团体或组织。
对此,学姐做了进一步解释:“这些同乡组织为背井离乡的华人提供了互帮互助的场所,也是他们思乡情感的寄托和心理上的安慰。这个不难理解。”

但是这种以地域方言为媒介组成的同乡团体组织之间却缺少往来互动,以致各个华人组织之间的嫌弃和隔阂无法化解,这就使得华人社会处于一种分裂态势。
小美由此想到了之前说的“华人社会阶层分化”:“就是说新加坡华人社会,除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还有不同地域群体组织的分裂?”

学姐回道:“没错,这种地域群体组织的分裂,其实也是汉语在新加坡推广难度的体现。这就跟我国当初选定国语遇到的难题是一样的,选哪一种方言作国语都难免顾此失彼,引起落选方言使用者的不满。
因此,综合来看,汉语自身存在的不同地域方言之间的“内部竞争”关系,再加上与汉语并存的众多其他民族语言在外部构成的“竞争”关系,而且又有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介入,这些都说明了汉语在新加坡不具有推广上的优势。

实际上,作为新加坡华人的民族语言,华语的使用范围基本局限在家庭交际场合。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维持华语代际传承的主要场所。
而对于华语在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传承,学姐持谨慎的乐观:“说实话,无论是我们习惯叫汉语,还是这边人习惯叫华语,就我在这边看到的事实是它在萎缩,因为现在的华人小孩基本都讲英语,基本很少再讲它。即使被父母拉去华语学校,学完了不用也无法真正掌握。”

这方面有学者做过研究。早期的研究,比如十年前有人对新加坡华人家庭语言使用情况做过调查,发现与第一代成员、第二代成员相比,第三代成员使用华语的比例在下降。
近期有人专门针对新加坡华人家庭第三代成员华语使用情况做了调查,发现华人家庭第三代成员对华语并不感兴趣,大多讲英语,这反映出第二代华人对子女华语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第三代华人在新加坡的身份认同感的提升。
可以说,新加坡华语的生命力基本体现在华人家庭教育之中。因此,研究者们都向华人家庭提出了重视华语教育的建议,但能否产生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
那么,你对新加坡将英语定为通用语的做法怎么看呢?
作者:本草纲目
编辑:二爻
参考文献
韩雨筱. 民族-制度-文化: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3.
张男,彭小娟,延慧.新加坡华人家庭语言政策类型及成因[J].华文教学与研究,2023(02):43-50.
张增垚.多元与一致:新加坡政党聚合下的政治秩序[J].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02):68-81+155.
傅才武,邓时.多元族群社会的文化共同体构建:新加坡文化政策的演进逻辑[J].江汉论坛,2023(04):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