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漢語真的存在劣勢嗎?當然不是。不過,它在新加坡推廣有一定的難度。
新加坡的華語
為什麼說漢語在新加坡推廣有難度呢?這與漢語自身特點有關。我們都知道漢語有不同的地域變體,就是我們常說的方言。對此,小美深有體會:「我們宿舍的室友就說不同的方言,除了東北話,其他的方言彼此都聽不懂。尤其是南方的方言感覺更複雜。」學姐點頭稱是。

實際上,在新加坡獨立前,客居新加坡的華人來自不同的地域,比如福建人、潮州人、廣東人、海南人、客家人等,他們操著不同的方言。他們在新加坡自然會尋找說相同方言的老鄉聚在一起抱成團,這就形成了同鄉團體或組織。
對此,學姐做了進一步解釋:「這些同鄉組織為背井離鄉的華人提供了互幫互助的場所,也是他們思鄉情感的寄託和心理上的安慰。這個不難理解。」

但是這種以地域方言為媒介組成的同鄉團體組織之間卻缺少往來互動,以致各個華人組織之間的嫌棄和隔閡無法化解,這就使得華人社會處於一種分裂態勢。
小美由此想到了之前說的「華人社會階層分化」:「就是說新加坡華人社會,除了社會階層的分化,還有不同地域群體組織的分裂?」

學姐回道:「沒錯,這種地域群體組織的分裂,其實也是漢語在新加坡推廣難度的體現。這就跟我國當初選定國語遇到的難題是一樣的,選哪一種方言作國語都難免顧此失彼,引起落選方言使用者的不滿。
因此,綜合來看,漢語自身存在的不同地域方言之間的「內部競爭」關係,再加上與漢語並存的眾多其他民族語言在外部構成的「競爭」關係,而且又有政治、經濟等因素的介入,這些都說明了漢語在新加坡不具有推廣上的優勢。

實際上,作為新加坡華人的民族語言,華語的使用範圍基本局限在家庭交際場合。也就是說,家庭教育是維持華語代際傳承的主要場所。
而對於華語在新加坡華人社會的傳承,學姐持謹慎的樂觀:「說實話,無論是我們習慣叫漢語,還是這邊人習慣叫華語,就我在這邊看到的事實是它在萎縮,因為現在的華人小孩基本都講英語,基本很少再講它。即使被父母拉去華語學校,學完了不用也無法真正掌握。」

這方面有學者做過研究。早期的研究,比如十年前有人對新加坡華人家庭語言使用情況做過調查,發現與第一代成員、第二代成員相比,第三代成員使用華語的比例在下降。
近期有人專門針對新加坡華人家庭第三代成員華語使用情況做了調查,發現華人家庭第三代成員對華語並不感興趣,大多講英語,這反映出第二代華人對子女華語教育觀念的變化以及第三代華人在新加坡的身份認同感的提升。
可以說,新加坡華語的生命力基本體現在華人家庭教育之中。因此,研究者們都向華人家庭提出了重視華語教育的建議,但能否產生實際效果還有待觀察。
那麼,你對新加坡將英語定為通用語的做法怎麼看呢?
作者:本草綱目
編輯:二爻
參考文獻
韓雨筱. 民族-制度-文化:新加坡國家認同構建研究[D].上海師範大學,2023.
張男,彭小娟,延慧.新加坡華人家庭語言政策類型及成因[J].華文教學與研究,2023(02):43-50.
張增垚.多元與一致:新加坡政黨聚合下的政治秩序[J].南亞東南亞研究,2023(02):68-81+155.
傅才武,鄧時.多元族群社會的文化共同體構建:新加坡文化政策的演進邏輯[J].江漢論壇,2023(04):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