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份证号码到底算不算私人信息、可不可以公开、局部隐藏有没有用?
这些问题自会计与企业管制局(ACRA,简称企管局)去年底传出旗下的Bizfile网站能搜索到人们完整身份证号码的消息后,受到公众高度关注。
到了3月6日,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在国会上就此事的检讨报告作部长声明后,总算告一段落。
张志贤先交代了事件的背景,随后阐述了检讨小组的调查结果,以及其中总结出的六大缺失,其中较吸引红蚂蚁注意的是首两点:
1. 数码发展及新闻部(简称数码部)2024年7月发出内部通知(Circular Minute)沟通政策时不够明确,数码部和企管局都没有意识到后者误解了该内部通知如何适用于新的Bizfile网站;
2. 企管局内部分享和执行数码部内部通知的相关资讯时也有缺失,例如数码部发出的相关常见问答(FAQ)就没有转发给收到内部通知的职员,导致企管局根据不完整信息做出决策。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事件始于数码部和企管局职员之间的误解。
误解有多严重,从检讨报告提供的一个例子可见一斑:
企管局职员2024年7月向数码部澄清时,双方都用了“unmask(大意为不再隐藏)”这个字眼,但数码部职员用“unmask”时,意思是不再使用局部隐藏的身份证号码,企管局职员则将之理解为完全公开身份证号码,成了“一个词汇,两种表述”的局面。

数码部和企管局职员针对Bizfile网站如何处理身份证号码发生误解。(联合早报)
数码部也是负责宣传公共政策的政府部门,政府在冠病疫情期间的宣传活动、以及财政预算案和建国一代配套等跨部门政策的宣传,绝大多数都由数码部的新闻官团队主导。出现这样的沟通失误,不难想象有些人的第一反应会是数码部“没有做工”。
但数码部与企管局之间就这起事件的沟通属于政府机构间的内部沟通,检讨小组也在报告中指出,即使两个机构的职员频繁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却没有进一步了解对方立场。
例如,数码部没有向企管局明确说明,Bizfile的个人搜索功能(People Search)不必立即停止使用局部隐藏的身份证号码;企管局也没有告知数码部,自己对内部通知的解读是:所有政府机构都必须停使用止局部隐藏的身份证号码,以完整的身份证号码取代。
所以,与其说“没有做工”,倒不如说是“想当然耳”。
这起事件会不会成为一个契机,推动数码部乃至整个政府,将重要的内部沟通工作视同对外宣传来处理?
尤其是身份证号码这种影响众多新加坡人的重大决策,只要一家政府机构因为误解而执行失当,便会酿成类似的尴尬局面。
这种事件即使发生一次都嫌太多,这类的部长声明张志贤也肯定不想再发表一次。

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国会直播视频截图)
张志贤在国会上也强调,检讨工作不是纪律处分程序,政府已对涉事人员采取适当的行动,包括辅导、额外培训,以及降低他们的绩效评估。
最后一句若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表现花红缩水。
张志贤也说,监督企管局和数码部的政务官有必要对他们掌管的部门负起整体责任,无论他们是否对这些缺失有具体或直接责任。“总理在评估部长时,会把这起事件考虑在内。”
提出这些虽然多半是为了回答民间关于涉事官员会不会“人头落地”的疑问,却也反映了处分方面严而有度的一面。
东海岸集选区议员议员陈舜娘和麦波申单选区议员陈佩玲在张志贤的部长声明后不约而同地提出类似的疑问,即处分会不会使公务员为了避免犯错而过度谨慎,即使经过盘算仍不敢冒险。
对此,张志贤用了一个颇为形象的比喻,形容问责必须保持公正、公平:
“不要用一枚火箭炮击倒所有人。”
即便如此,张志贤仍不忘强调,即使检讨结果令政府尴尬、甚至有些难堪,但政府仍以公开和透明的态度处理这件事,以向公众交代,同时展现政府致力改善缺点、以更好地服务新加坡人民,即使未来再次发生失误也会如此。
风波暂时平息了,但日后不再局部隐藏身份证号码仍是事实,各政府机构可要谨慎执行,同样的戏码再度上演的话,就不只是“有些难堪”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