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条件和优先权越多,即表示越多“阶级”被划分出来了,掌握优先权的家长当然开心,反之被排除到阶段2C或以后的父母,自然会觉得非常不公平,也置疑教育初心是否出现了偏颇。

新加坡教育部一向来不断宣称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每个经过教育学院培训之后的教师都是好老师,那为什么家长还是一直大小眼,对特定学校青眼有加,不惜一切也要把孩子送入名校?
虽说政府小学师资力量均衡,但仍旧有传统名校、邻里名校和普通邻里学校之分,每个学校的学习氛围和PSLE的成绩,都是实打实的不一样:有些小学50%以上学生PSLE考250分以上,有些小学考250分以上就是全校前三名。
所以说,理由相信大家都清楚,虽然官方学校排名已被教育部摒弃,但“私下”排名在网上仍然轻易搜寻得到,而且这些非官方统计也不是无中生有,皆因PSLE考试积分是公开的数据。尤其学生平均分数高的学校,更不吝于秀出优秀成绩,谁是“好学校”,自然一目了然,在家长心中存了基底深厚的印象了。

在2B阶段,还不错的小学,学额剩的都不多了,几乎每年都面临各种抽签悲喜剧:有家长辛苦为学校做了1年多义工,孩子顺利进入名校2B阶段,却碰到了报名超额抽签,57个抽50个,都没有中!
2C阶段抽签节奏更疯狂,依旧没中。孩子最终被分配到一所普通的邻里小学,离家也不近,还不如报一所家旁边的邻里名校。
也有家长为了孩子能拿到2C阶段的抽签名额,狠狠心买了1公里之内的学区房,最终还要面临3选1的抽签。现场气氛紧张到让人抓狂,谁知最终却没能入选,一家人惊呆当场。

其实,“公平”这个词,有些时候也是挺主观的。哪怕是在公认公平的抽签环节,也总有家长因为没能得偿所愿而大喊“不公平”。
而新加坡教育部制定这一套小学入学标准,自然有其理由和考量,而且这么多年来,经历了好几位教育部长,即便是曾经大刀阔斧改变小学离校考试记分制及中学分流制的前教育部长王乙康,也没有对这套小一报名制做出任何改变,可见教育部非常相信,这是他们目前认知中最佳的方式。
可以说,这套制度确实没有什么绝对公平,但是要说政府有错,却也过于牵强。

年年新加坡小学入学报名,都是家有准学龄儿童的家长们,最紧张的阶段。孩子们一生打拼的序幕由此拉开,能不能通过小一入学,帮孩子拿到一个起点更高的起跑线,在此一举。
但家长的功利心过强其实未必是一件好事,《海峡时报》社论有言:过于功利的家长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榜样。
如果真的在这一选校战中失利,家长们应该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积极的态度给孩子做出榜样。让孩子即使进入不了排名能靠前的小学,也能通过自我努力,未来进入不错的中学,为自己搏一个好前程。
望子成龙是好事,家长们为之的拼搏也都不是全无意义。但还有另外一句话说的也挺好:儿孙自有儿孙福。咱们做家长的,能争取的肯定要为孩子尽量拼一拼,拼到了固然是好,拼不到的,继续努力就是了。总归抱怨是没用的,你们说对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