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條件和優先權越多,即表示越多「階級」被劃分出來了,掌握優先權的家長當然開心,反之被排除到階段2C或以後的父母,自然會覺得非常不公平,也置疑教育初心是否出現了偏頗。

新加坡教育部一向來不斷宣稱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每個經過教育學院培訓之後的教師都是好老師,那為什麼家長還是一直大小眼,對特定學校青眼有加,不惜一切也要把孩子送入名校?
雖說政府小學師資力量均衡,但仍舊有傳統名校、鄰里名校和普通鄰里學校之分,每個學校的學習氛圍和PSLE的成績,都是實打實的不一樣:有些小學50%以上學生PSLE考250分以上,有些小學考250分以上就是全校前三名。
所以說,理由相信大家都清楚,雖然官方學校排名已被教育部摒棄,但「私下」排名在網上仍然輕易搜尋得到,而且這些非官方統計也不是無中生有,皆因PSLE考試積分是公開的數據。尤其學生平均分數高的學校,更不吝於秀出優秀成績,誰是「好學校」,自然一目了然,在家長心中存了基底深厚的印象了。

在2B階段,還不錯的小學,學額剩的都不多了,幾乎每年都面臨各種抽籤悲喜劇:有家長辛苦為學校做了1年多義工,孩子順利進入名校2B階段,卻碰到了報名超額抽籤,57個抽50個,都沒有中!
2C階段抽籤節奏更瘋狂,依舊沒中。孩子最終被分配到一所普通的鄰里小學,離家也不近,還不如報一所家旁邊的鄰里名校。
也有家長為了孩子能拿到2C階段的抽籤名額,狠狠心買了1公里之內的學區房,最終還要面臨3選1的抽籤。現場氣氛緊張到讓人抓狂,誰知最終卻沒能入選,一家人驚呆當場。

其實,「公平」這個詞,有些時候也是挺主觀的。哪怕是在公認公平的抽籤環節,也總有家長因為沒能得償所願而大喊「不公平」。
而新加坡教育部制定這一套小學入學標準,自然有其理由和考量,而且這麼多年來,經歷了好幾位教育部長,即便是曾經大刀闊斧改變小學離校考試記分制及中學分流制的前教育部長王乙康,也沒有對這套小一報名製做出任何改變,可見教育部非常相信,這是他們目前認知中最佳的方式。
可以說,這套制度確實沒有什麼絕對公平,但是要說政府有錯,卻也過於牽強。

年年新加坡小學入學報名,都是家有準學齡兒童的家長們,最緊張的階段。孩子們一生打拚的序幕由此拉開,能不能通過小一入學,幫孩子拿到一個起點更高的起跑線,在此一舉。
但家長的功利心過強其實未必是一件好事,《海峽時報》社論有言:過於功利的家長會給孩子造成不良的榜樣。
如果真的在這一選校戰中失利,家長們應該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積極的態度給孩子做出榜樣。讓孩子即使進入不了排名能靠前的小學,也能通過自我努力,未來進入不錯的中學,為自己搏一個好前程。
望子成龍是好事,家長們為之的拼搏也都不是全無意義。但還有另外一句話說的也挺好:兒孫自有兒孫福。咱們做家長的,能爭取的肯定要為孩子儘量拼一拼,拼到了固然是好,拼不到的,繼續努力就是了。總歸抱怨是沒用的,你們說對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