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冲抵成本压力 一些商家不改价但悄悄减少食品分量

为冲抵成本压力,一些商家在不改变售价的情况下,悄悄地减少食品分量。这种变相涨价的现象也称为缩水式通胀。消费者协会发现过去一年,共有24样物品分量缩水,平均减少9%,当中包括不少日常必需品。
一包薯片少了15克,一包饼少了32克,快熟面则少了50克,一般人很难单靠肉眼察觉这些细微改变。
消协手机应用“省钱之友”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4月到今年4月,共有24样产品在分量和重量上缩水,不过售价保持不变。
受访消费者说,一般不会留意食品分量是否减少。
这名消费者说:“发现不到的,我没有去看的,我买了就回家了,看起来是一样那个包装。”
另一名消费者也表示:“很难发现(分量改变)(为什么?)因为我们买的时候直接给钱也没有进一步检查。”
这名公众则说:“大多数是小贩中心他们卖的料偷工减料。”
为提高价格透明度,消协呼吁政府在超市和杂货店落实强制单位价格制度,而不仅是展示零售价格。
新跃社科大学市场学副教授关冲表示:“如果我们可以得到单元价格就非常容易进行价格的比较。品牌忠诚度不是很高,尤其在部分快销品他会进行一些替代消费,他觉得总体的各个竞争者之间的效用的差别并不大。”
学者也表示,缩水性通胀是通胀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因成本上涨加上商家要维持原有的利润率。
在现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果提高售价可能会让部分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消费者选择其他竞争者的品牌,因此商家才青睐这种比较不被消费者注意的形式,也就是减少产品容量,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按照学者观察,最常出现缩水式通胀的物品包括糖果巧克力、饮料、卫生纸等。
尽管不少商家会在通胀时期使用这个策略,不过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家对网络信任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长远发展和保护信誉,主流品牌会渐渐的远离这种降低成本的方式,选择以较透明方式向消费者沟通,避免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动摇。
专家也表示快销品价格一般都不会太昂贵,因此消费者一般不会花太多精力去货比三家。另外快销品的包装一般都是多维包装,如果商家在多个维度上做出改变,一般消费者也很难察觉出任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