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沖抵成本壓力 一些商家不改價但悄悄減少食品分量

為沖抵成本壓力,一些商家在不改變售價的情況下,悄悄地減少食品分量。這種變相漲價的現象也稱為縮水式通脹。消費者協會發現過去一年,共有24樣物品分量縮水,平均減少9%,當中包括不少日常必需品。
一包薯片少了15克,一包餅少了32克,快熟面則少了50克,一般人很難單靠肉眼察覺這些細微改變。
消協手機應用「省錢之友」的數據顯示,從2022年4月到今年4月,共有24樣產品在分量和重量上縮水,不過售價保持不變。
受訪消費者說,一般不會留意食品分量是否減少。
這名消費者說:「發現不到的,我沒有去看的,我買了就回家了,看起來是一樣那個包裝。」
另一名消費者也表示:「很難發現(分量改變)(為什麼?)因為我們買的時候直接給錢也沒有進一步檢查。」
這名公眾則說:「大多數是小販中心他們賣的料偷工減料。」
為提高價格透明度,消協呼籲政府在超市和雜貨店落實強制單位價格制度,而不僅是展示零售價格。
新躍社科大學市場學副教授關沖表示:「如果我們可以得到單元價格就非常容易進行價格的比較。品牌忠誠度不是很高,尤其在部分快銷品他會進行一些替代消費,他覺得總體的各個競爭者之間的效用的差別並不大。」
學者也表示,縮水性通脹是通脹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因成本上漲加上商家要維持原有的利潤率。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如果提高售價可能會讓部分對價格比較敏感的消費者選擇其他競爭者的品牌,因此商家才青睞這種比較不被消費者注意的形式,也就是減少產品容量,來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按照學者觀察,最常出現縮水式通脹的物品包括糖果巧克力、飲料、衛生紙等。
儘管不少商家會在通脹時期使用這個策略,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大家對網絡信任度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長遠發展和保護信譽,主流品牌會漸漸的遠離這種降低成本的方式,選擇以較透明方式向消費者溝通,避免消費者對品牌信任動搖。
專家也表示快銷品價格一般都不會太昂貴,因此消費者一般不會花太多精力去貨比三家。另外快銷品的包裝一般都是多維包裝,如果商家在多個維度上做出改變,一般消費者也很難察覺出任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