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加坡《商业时报》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已经有32家中国餐饮品牌在新加坡开设了184家门店,其中90%的品牌是在疫情期间在新加坡设店的,过去十多年来,新加坡市场一直是中国消费企业出海的首选地,许多品牌选择在新加坡开设第一家海外门店,进而拓展至东南亚其他地区乃至全球。那么,新加坡资本市场为什么会对中国企业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呢?

图源:FACEBOOK
消费和科技研发是目前中国企业在新加坡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东南亚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潜力则构建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字节跳动、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在新加坡设立了总部,加大了在当地的布局;在消费领域,从火锅到湘菜、川菜、云南菜等各种菜系的中资餐饮企业在新加坡遍地开花;此外,美妆、时尚和体育品牌如李宁、安踏也在新加坡展开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样表现出强劲势头,小鹏和比亚迪的展厅位于市中心,显示出中国新能源车企意欲通过新加坡进军东南亚市场的决心。
出海新加坡有难度但收益也更高
新加坡政府为吸引外资提供了诸多便利,如招商引资、税收优惠、移民政策等。然而,新加坡政府在挑选产业方面越来越严格,对于某些行业,如餐饮业,政府提供的支持相对有限。而对于具备全球投资者计划(GIP)资质或拥有专利的企业,新加坡政府则会给予更多优惠。

图源:FACEBOOK
新加坡的经济复苏进程相当迅速,数字化消费趋势和新品牌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众多因素促使中国企业选择出海至新加坡,中国品牌在这里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随着更多移民的涌入,市场上的产品变得更加多元化,消费者因此拥有更多选择,并且他们愿意尝试新品牌,甚至愿意为中国的品牌支付溢价。
展望东南亚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东亚整体的GDP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4.7万亿美元,且人口结构年轻化,这表明该地区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企业若能成功出海至东南亚,无疑将迎来更多商机。
新加坡作为中国企业进入东南亚的跳板,在这里站稳脚跟将有助于企业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扩张,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品牌认可度方面,又会有产生更大的优势。
想来新加坡上市的中国企业多了三分之一
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国企业有意在新加坡上市的数量相比一年前增加了30%至40%,更多投资者寻求多元化配置,加之移民因素,许多企业家选择通过投资移民方式来到新加坡。高科技企业尤其看重新加坡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丰富的人才资源,这些都促进了他们在新加坡设立公司、招聘员工,甚至是上市。

图源:FACEBOOK
而上市不仅可以获得融资,还能带来品牌建设的非金钱利益。通过在新交所上市,企业可以打造新加坡上市公司的形象,便于在其他市场接触合作伙伴,在新加坡进行二次上市的时间可能只需半年,企业可以迅速获得境外上市公司的身份。
新加坡的市场在近两年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吸引了众多基金和投资者的目光。这些投资者不仅对企业的业务模式和持续性有深入的了解,他们的投资也帮助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助力其业务发展。因此,新加坡不仅是高科技企业的理想发展之地,也是他们寻找长期业务可持续性的重要选择,在这里,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其潜力,实现业务的腾飞。

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国际市场的企业来说,新加坡多元化的国际投资者群体是他们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第一步,考虑到地缘风险,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新加坡接触欧美市场的投资者。
另外相比于中国国内的港交所,新交所所覆盖的市场更广,中国投资家可以通过新加坡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与东南亚的国际投资者建立直接联系,而且新加坡的投资者群体更为多元化,公司结构也可以实现更多种类的组合以谋求更大的利益。
更契合中企现状的国际化资本市场
新交所设有主板和凯利板两个市场,主板适合较为成熟、规模较大、收入稳定、盈利能力强的企业。这些企业在主板上市后,如果市值达到70亿新币,还有机会被纳入新交所的指数,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图源:FACEBOOK
对于企业而言,首先需要明确上市的目的是什么;其次,为什么要选择在新加坡上市。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与新交所、券商、律师、审计等各方进行充分沟通。在启动上市之前,企业需要规划好整个执行流程,包括如何完成上市融资、如何讲述品牌故事、竞争优势在哪里,以及潜在投资者的身份。
进入新市场后,精神层面的交流就显得至关重要,新加坡因文化的相近则能够给企业提供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成为中国企业海外的第二个家,同时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必须适应当地市场,团队也需要接地气,甚至可以选择当地团队来运营市场;另外新加坡有许多华商,他们对中国企业大多持开放态度,如果能够形成合力,企业开拓本地市场则会十分容易。

图源:FACEBOOK
新加坡与各地区的良好关系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独立性的优势,同时企业也能继续利用中国的资源,虽然供应链可能逐渐向海外转移,但中国供应链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仍然很高。企业无需将所有业务搬迁,可以保留部分在中国,部分在海外,便足以分散风险,并把自身定位成一家国际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