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加坡《商業時報》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已經有32家中國餐飲品牌在新加坡開設了184家門店,其中90%的品牌是在疫情期間在新加坡設店的,過去十多年來,新加坡市場一直是中國消費企業出海的首選地,許多品牌選擇在新加坡開設第一家海外門店,進而拓展至東南亞其他地區乃至全球。那麼,新加坡資本市場為什麼會對中國企業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呢?

圖源:FACEBOOK
消費和科技研發是目前中國企業在新加坡的兩個主要發展方向,東南亞的人口結構和經濟發展潛力則構建了廣闊的消費市場。
位元組跳動、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等科技巨頭在新加坡設立了總部,加大了在當地的布局;在消費領域,從火鍋到湘菜、川菜、雲南菜等各種菜系的中資餐飲企業在新加坡遍地開花;此外,美妝、時尚和體育品牌如李寧、安踏也在新加坡展開布局;新能源汽車市場同樣表現出強勁勢頭,小鵬和比亞迪的展廳位於市中心,顯示出中國新能源車企意欲通過新加坡進軍東南亞市場的決心。
出海新加坡有難度但收益也更高
新加坡政府為吸引外資提供了諸多便利,如招商引資、稅收優惠、移民政策等。然而,新加坡政府在挑選產業方面越來越嚴格,對於某些行業,如餐飲業,政府提供的支持相對有限。而對於具備全球投資者計劃(GIP)資質或擁有專利的企業,新加坡政府則會給予更多優惠。

圖源:FACEBOOK
新加坡的經濟復甦進程相當迅速,數字化消費趨勢和新品牌接受度也在不斷提升。眾多因素促使中國企業選擇出海至新加坡,中國品牌在這裡獲得了較高的認可度;隨著更多移民的湧入,市場上的產品變得更加多元化,消費者因此擁有更多選擇,並且他們願意嘗試新品牌,甚至願意為中國的品牌支付溢價。
展望東南亞未來五到十年的發展,東亞整體的GDP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4.7萬億美元,且人口結構年輕化,這表明該地區具有巨大的經濟潛力,企業若能成功出海至東南亞,無疑將迎來更多商機。
新加坡作為中國企業進入東南亞的跳板,在這裡站穩腳跟將有助於企業在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擴張,無論是在資本市場還是品牌認可度方面,又會有產生更大的優勢。
想來新加坡上市的中國企業多了三分之一
據有關媒體報道,中國企業有意在新加坡上市的數量相比一年前增加了30%至40%,更多投資者尋求多元化配置,加之移民因素,許多企業家選擇通過投資移民方式來到新加坡。高科技企業尤其看重新加坡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和豐富的人才資源,這些都促進了他們在新加坡設立公司、招聘員工,甚至是上市。

圖源:FACEBOOK
而上市不僅可以獲得融資,還能帶來品牌建設的非金錢利益。通過在新交所上市,企業可以打造新加坡上市公司的形象,便於在其他市場接觸合作夥伴,在新加坡進行二次上市的時間可能只需半年,企業可以迅速獲得境外上市公司的身份。
新加坡的市場在近兩年做出了顯著的貢獻,吸引了眾多基金和投資者的目光。這些投資者不僅對企業的業務模式和持續性有深入的了解,他們的投資也幫助企業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助力其業務發展。因此,新加坡不僅是高科技企業的理想發展之地,也是他們尋找長期業務可持續性的重要選擇,在這裡,企業可以充分發揮其潛力,實現業務的騰飛。

對於那些從未接觸過國際市場的企業來說,新加坡多元化的國際投資者群體是他們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的第一步,考慮到地緣風險,中國企業可以通過新加坡接觸歐美市場的投資者。
另外相比於中國國內的港交所,新交所所覆蓋的市場更廣,中國投資家可以通過新加坡這個國際金融中心與東南亞的國際投資者建立直接聯繫,而且新加坡的投資者群體更為多元化,公司結構也可以實現更多種類的組合以謀求更大的利益。
更契合中企現狀的國際化資本市場
新交所設有主板和凱利板兩個市場,主板適合較為成熟、規模較大、收入穩定、盈利能力強的企業。這些企業在主板上市後,如果市值達到70億新幣,還有機會被納入新交所的指數,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的關注。

圖源:FACEBOOK
對於企業而言,首先需要明確上市的目的是什麼;其次,為什麼要選擇在新加坡上市。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與新交所、券商、律師、審計等各方進行充分溝通。在啟動上市之前,企業需要規劃好整個執行流程,包括如何完成上市融資、如何講述品牌故事、競爭優勢在哪裡,以及潛在投資者的身份。
進入新市場後,精神層面的交流就顯得至關重要,新加坡因文化的相近則能夠給企業提供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成為中國企業海外的第二個家,同時企業提供的服務和產品必須適應當地市場,團隊也需要接地氣,甚至可以選擇當地團隊來運營市場;另外新加坡有許多華商,他們對中國企業大多持開放態度,如果能夠形成合力,企業開拓本地市場則會十分容易。

圖源:FACEBOOK
新加坡與各地區的良好關係為企業提供了一個獨立性的優勢,同時企業也能繼續利用中國的資源,雖然供應鏈可能逐漸向海外轉移,但中國供應鏈在國際市場上的認可度仍然很高。企業無需將所有業務搬遷,可以保留部分在中國,部分在海外,便足以分散風險,並把自身定位成一家國際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