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的人不少,但地上有标著记号,让大家保持一米距离。

结账需排队约20分钟,大多数购物者都已戴上口罩,但仍然有少数并未佩戴。

由于限制出门,而且商场控制流量,有些人感觉去一趟超市不方便,所以采取“多买少去”的策略。因此排货员经常忙着给货架补货、排货。

最后,恭喜大家第一天“自闭”结束,忍一下很快就会到5月了。还有,如果不守规矩,出门闲逛后果很严重哦!
(文中部分图片在网上广泛传播,来源不明,请作者在评论区认领,谢谢)
4月7日新加坡国会开会,通过了《冠状病毒疾病(临时援助措施)法案》三读。在这个新法令下,人们如果违反安全距离措施规定,并缺乏合理理由,将构成犯罪。初犯将面对不超过1万新币罚款或不超过6个月的刑期,或两者兼施。 违反安全距离措施的行为包括:与不同居的亲人和朋友在私人或公共场所聚会,不论人数。法案也赋予政府下令关闭建筑物、征用房屋、土地及服务的权力,以便设置隔离中心和方舱医院。
在新加坡,政府的权力必须通过国会立法赋予;政府提出法案,在国会里三读通过,经总统签署方才成为有法律效力的法令。
大家应该对2月7日洛阳大伯公宫的“万民善信庆元宵”晚会有印象吧?当时许多网友在网上发起联名倡议,要求停止这类大型活动。也有网友专门打电话向MOH询问得到明确答复,只有主办方有权决定活动是否终止。


在《冠状病毒疾病(临时援助措施)法案》通过之后,以后再发生传染病疫情,政府就有权取消这类活动。
新加坡眼评论
“外封”限制全部外国旅客入境,限定居民出国“后果自负”,“内封”则是“断路器”系列措施今天启动,新加坡除了基础服务领域之外,其他商业和社会活动一切暂停,全民共宅,在共和国历史上绝无前例。即便在2003年沙斯(非典)期间,也没有如此大范围的人员行动限制。
这不难理解。同样是冠状病毒,非典致死率高,但传播力相对新冠病毒(官方命名为冠病-19)要低。最重要的,非典症状明显,很容易辨别,而新冠存在无症状感染,甚至无症状传播。因此,新冠的应对措施自然与非典有很大的差异。
2003年非典肆虐之时,新加坡首例发生在3月1日,随后,一共238人感染,33人死亡。三个月后,5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加坡无非典。
新加坡非典疫情主要出现5个超级传播者,238个病例中,大多数出现在医护人员(40.8%)和病患家庭成员(23.8%),社区传播相对小。新加坡吸取了非典经验,特别注意对医护人员的防护。
在非典期间,人们主动避开游泳池、商场等公共场所,许多人也推迟了出国差旅。学校关闭了两个多星期,那个年代没有远程上课,。国际旅客减少,酒店入住率下跌,零售业和饮食业收入下跌,股市下跌,德士运载率下跌。许多人失业。
本次新冠疫情,由于无症状感染和无症状传播,加上传播力比非典强,因此,政府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压平峰值”的策略。非典影响的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而新冠影响的是全球。
因此,许多城市被迫采取封锁措施,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和感染。“断路器“系列措施在新加坡独立之后是史无前例,唯一能与之相近的大概是日本占据时期,采取军法统治,人们出外购买粮食时必须向日本宪兵报告。
另一个相近的情况是1958年,新加坡仍在殖民地时期,当年爆发小儿麻痹症疫情,殖民地政府宣布停课,25万名学生受影响。
本次疫情,考虑到新加坡的社区环境特点,无法像中国城市的居民小区或农村采取全封闭式管制,一出一进都有专人管理。新加坡80%家庭居住在组屋,组屋是全开放式的,既无围墙,亦无保安,更无像农村那样,控制一两条进村的道路就可实施封闭。
从今天的情况看来,本轮措施应该能取得预期效果,尤其在明天学生转为远程上课之后,效果会更明显。然而,本轮措施的效果最早是在两周之后才会显现,未来两周内,病例增速仍有可能维持甚至加剧。
以目前而言,“断路器“系列措施恐怕是力所能及的最大范围的“内封”了。如果这四周内疫情受到控制,皆大欢喜;若仍控制不下来,则必须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包括严格控制人们出门及采取高压执法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