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裡的人不少,但地上有標著記號,讓大家保持一米距離。

結帳需排隊約20分鐘,大多數購物者都已戴上口罩,但仍然有少數並未佩戴。

由於限制出門,而且商場控制流量,有些人感覺去一趟超市不方便,所以採取「多買少去」的策略。因此排貨員經常忙著給貨架補貨、排貨。

最後,恭喜大家第一天「自閉」結束,忍一下很快就會到5月了。還有,如果不守規矩,出門閒逛後果很嚴重哦!
(文中部分圖片在網上廣泛傳播,來源不明,請作者在評論區認領,謝謝)
4月7日新加坡國會開會,通過了《冠狀病毒疾病(臨時援助措施)法案》三讀。在這個新法令下,人們如果違反安全距離措施規定,並缺乏合理理由,將構成犯罪。初犯將面對不超過1萬新幣罰款或不超過6個月的刑期,或兩者兼施。 違反安全距離措施的行為包括:與不同居的親人和朋友在私人或公共場所聚會,不論人數。法案也賦予政府下令關閉建築物、徵用房屋、土地及服務的權力,以便設置隔離中心和方艙醫院。
在新加坡,政府的權力必須通過國會立法賦予;政府提出法案,在國會裡三讀通過,經總統簽署方才成為有法律效力的法令。
大家應該對2月7日洛陽大伯公宮的「萬民善信慶元宵」晚會有印象吧?當時許多網友在網上發起聯名倡議,要求停止這類大型活動。也有網友專門打電話向MOH詢問得到明確答覆,只有主辦方有權決定活動是否終止。


在《冠狀病毒疾病(臨時援助措施)法案》通過之後,以後再發生傳染病疫情,政府就有權取消這類活動。
新加坡眼評論
「外封」限制全部外國旅客入境,限定居民出國「後果自負」,「內封」則是「斷路器」系列措施今天啟動,新加坡除了基礎服務領域之外,其他商業和社會活動一切暫停,全民共宅,在共和國歷史上絕無前例。即便在2003年沙斯(非典)期間,也沒有如此大範圍的人員行動限制。
這不難理解。同樣是冠狀病毒,非典致死率高,但傳播力相對新冠病毒(官方命名為冠病-19)要低。最重要的,非典症狀明顯,很容易辨別,而新冠存在無症狀感染,甚至無症狀傳播。因此,新冠的應對措施自然與非典有很大的差異。
2003年非典肆虐之時,新加坡首例發生在3月1日,隨後,一共238人感染,33人死亡。三個月後,5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加坡無非典。
新加坡非典疫情主要出現5個超級傳播者,238個病例中,大多數出現在醫護人員(40.8%)和病患家庭成員(23.8%),社區傳播相對小。新加坡吸取了非典經驗,特別注意對醫護人員的防護。
在非典期間,人們主動避開游泳池、商場等公共場所,許多人也推遲了出國差旅。學校關閉了兩個多星期,那個年代沒有遠程上課,。國際旅客減少,酒店入住率下跌,零售業和飲食業收入下跌,股市下跌,德士運載率下跌。許多人失業。
本次新冠疫情,由於無症狀感染和無症狀傳播,加上傳播力比非典強,因此,政府採取的應對策略是「壓平峰值」的策略。非典影響的主要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而新冠影響的是全球。
因此,許多城市被迫採取封鎖措施,儘可能減少人員流動和感染。「斷路器「系列措施在新加坡獨立之後是史無前例,唯一能與之相近的大概是日本占據時期,採取軍法統治,人們出外購買糧食時必須向日本憲兵報告。
另一個相近的情況是1958年,新加坡仍在殖民地時期,當年爆發小兒麻痹症疫情,殖民地政府宣布停課,25萬名學生受影響。
本次疫情,考慮到新加坡的社區環境特點,無法像中國城市的居民小區或農村採取全封閉式管制,一出一進都有專人管理。新加坡80%家庭居住在組屋,組屋是全開放式的,既無圍牆,亦無保安,更無像農村那樣,控制一兩條進村的道路就可實施封閉。
從今天的情況看來,本輪措施應該能取得預期效果,尤其在明天學生轉為遠程上課之後,效果會更明顯。然而,本輪措施的效果最早是在兩周之後才會顯現,未來兩周內,病例增速仍有可能維持甚至加劇。
以目前而言,「斷路器「系列措施恐怕是力所能及的最大範圍的「內封」了。如果這四周內疫情受到控制,皆大歡喜;若仍控制不下來,則必須採取更為嚴厲的措施,包括嚴格控制人們出門及採取高壓執法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