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月薪在新币22500以上,海外公司内部调动(不可以申请绿卡)或短期EP外其余的EP申请者都需要通过新的打分制度。
比较以前的EP申请,新的EP打分制度其实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拆分成为了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就是薪资,简单的概括就是每月的基本薪资水平根据申请人年龄,公司的领域的不同必须在新币5000-新币9300以上;达到了这个第一环节要求后才进入第二环节打分环节;
第二个环节就是EP COMPASS打分制度,简单的说申请人需要在以下4个基础评分和2个加分项共获取40分以上EP才有可能获得批准。

COMPASS由 4个基本项目和2个奖励项目组成。这6个项目,3个项目跟个人相关,3个跟用人单位相关。既给个人打分,也给公司打分。
EP Compass主要考察以下基础维度和加分项:(每项满分 20分)
基础维度
C1.薪资
C2.学历
C3.企业员工多元化
C4.企业为本地人提供就业
(C1)+(C2)项目针对个人,(C3)+(C4)项目针对公司。
薪资达到或超过同年龄同行业工作人员90%得20分,65%-90%得10分,低于65%不得分。
好大学毕业得20分,普通本科或同等学历得10分。
申请人所属国籍如果占公司白领员工所属国籍5%以内,得20分,5-25%。得10分,超过 25%不得分。

比如公司有 100个白领,99个本地人,1个马来西亚人,新的马来西亚员工申请EP,所属国籍这一项是在5%以内,可以拿到 20分。
新加坡本地白领员工占公司白领员工比例大于或等于50%,得20分:20%-50%,得10分。
很多小公司无法满足 (C3)+(C4) 两个要求,为此人力部给了特别政策,白领人数少于25人的小公司,(C3)和(C4) 两项可分别得到 10分。
加分项(Bonus)

世界名校毕业(最多可加20分)项目针对个人;

公司战略激励(最多可加10分)项目对公司;

紧缺行业人才可以多得 20 分。
什么是紧缺行业?
如果用人单位能为新加坡的国际化和创新带来帮助,可以得到10分。这项对用人单位有要求,需要用人单位跟政府部门和所属机构紧密合作。

从EP Compass 中我们可以看出 MOM 关注点:
是否能力新加坡提供更高的个税
是否是国际排行高校毕业的人才
企业是否多元化而不是单国籍抱团发展
所在企业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给新加坡本地人
三个案例分析
案例一
薪资:8500新币
学历:海外大学本科毕业
行业:金融高管
年龄:87年
个人得分

公司得分

综合得分:40(通过)

案例二
薪资:6500新币
学历:国内专科毕业
行业:旅游业
年龄:91年
个人得分

公司得分

综合得分:30(不通过)

案例三
薪资:5500新币
学历:墨尔本幼儿教育学硕士
行业:教育业
年龄:93年
个人得分

公司得分

综合得分

总结
根据欣冉最近接触的三个案例来看,新政对于中小型企业和自雇人士没有太大影响。
相反,compass打分制其实相对容易满足,针对中小企业的打工人群,新政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均衡发展。针对自雇人士而言,新政可总结为: 学历不够,薪水来凑。
在个人项目中,如申请人有大学本科学历,可以选择C2-学历,或者选择C1-薪酬来获得20分。
在公司基本项中,C3-企业员工多元化程度和C4-本地员工数量这两项绝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都可以默认得到10分。
这样一来,达到40分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大家不必太过焦虑。
总体上看,和新政实施之前并没有太大区别,可能主要区别在于薪水要求。目前来看,打分制使得EP申请人更容易根据自身条件提前计划。至于具体实施后的申请难易程度,还需一段时间来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