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建筑行业加速转型的大背景下,新加坡正在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建筑业向绿色与智能转型,逐步成为亚洲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先锋。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建筑业的生产效率,也为投资者开辟了广泛的商业机会,特别是在全球企业和富豪出海的趋势下,新加坡作为一个国际商业与金融中心的地位愈加凸显。
数据显示,约55%的全球富豪在未来12个月内考虑移居国外,其中73%的富豪选择企业出海,而新加坡作为热门目的地,不仅以其完善的政治、法律和金融体系吸引着大量资本流入,还通过绿色建筑、智能城市等创新政策,为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无限潜力。

推动智能建筑:
提升效率与成本控制
新加坡政府通过设立多个综合建筑区(Integrated Construction Park,简称ICP)来提升建筑业的整体效率与竞争力。其中,榜鹅西岛的综合建设预制枢纽(Integrated Construction and Prefabrication Hub,简称ICPH)是这一计划的一部分,也是新加坡规模最大的一座ICPH。
综合建筑区的核心目标是将建筑业的多个环节→从预制部件生产到建材存储→集中在同一地点,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与物流体系,从而大幅减少建筑工程的时间和成本。
此外,ICPH还采用了预制体积建设技术(Prefabricated Prefinished Volumetric Construction,简称PPVC)和其他先进技术,如预制浴室、预制防空壕等,为建设高效、快速、高质量的住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集成化与自动化的模式不仅减少了建筑垃圾,还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符合现代建筑追求低碳、高效和环保的理念。
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
推动建筑行业去碳化的双轮驱动
在建筑行业的去碳化进程中,新加坡通过绿色金融和技术创新的双重推动,为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尽管新加坡仅占全球碳排放的0.1%,但作为国际商业和金融枢纽,它正以实际行动引领亚洲地区的绿色变革。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简称MAS)与业内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旨在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理解建筑行业的绿色认证体系,并通过标准化融资流程支持去碳化项目。这些政策不仅为低碳建筑项目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还为投资者构建了一个更为透明、可信赖的绿色金融环境。

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通过绿色建筑创新组合(Green Buildings Innovation Cluster,简称GBIC)计划,加大了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投资力度,推动技术研发和节能技术的普及。
GBIC计划的资金已提升至4500万新元,用于支持智能建筑控制系统等绿色技术的开发。这些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建筑物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参数,从而显著减少能源消耗。
通过MAS的绿色金融政策和GBIC计划的技术创新,新加坡正在为建筑行业的去碳化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这种模式不仅为本地产业提供了示范,也为亚洲乃至全球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
数据披露:提升透明度,
助力可持续投资决策
在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中,可靠的数据披露是关键。透明的数据披露不仅能让企业与同行进行绩效比较,还能提高供应链的问责制,优化对“范围三排放”的管理,同时帮助金融机构制定更加精准的可持续融资决策。
“范围三排放”是指企业在其价值链上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供应链、运输、产品使用及处置等环节的碳排放。为加强对这些排放的管理,新加坡计划引入更加严格的数据披露规定。
从2025财年起,所有上市发行人必须每年披露与气候相关的信息,并遵循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简称ISSB)制定的标准。
从2027财年开始,年收入至少10亿元且总资产达到50亿元的新加坡公司也需遵守这一要求。
这一政策不仅推动企业提升自身碳足迹管理能力,还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从而促进更明智的绿色投资决策。这种标准化的数据披露框架,将进一步巩固新加坡作为全球可持续金融和绿色建筑领域领导者的地位。

新加坡通过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推动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和绿色转型,这不仅提升了行业效率,降低了成本,还吸引了全球投资者。政府支持绿色金融,为去碳化项目提供资金,创造了清晰的融资框架和标准化路径。
新加坡持续推进建筑行业绿色与智能转型,这将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商业机会,并加速亚洲地区的绿色转型。对于那些寻求可持续投资和绿色发展机会的投资者而言,新加坡无疑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