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建築行業加速轉型的大背景下,新加坡正在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推動建築業向綠色與智能轉型,逐步成為亞洲建築業可持續發展的先鋒。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建築業的生產效率,也為投資者開闢了廣泛的商業機會,特別是在全球企業和富豪出海的趨勢下,新加坡作為一個國際商業與金融中心的地位愈加凸顯。
數據顯示,約55%的全球富豪在未來12個月內考慮移居國外,其中73%的富豪選擇企業出海,而新加坡作為熱門目的地,不僅以其完善的政治、法律和金融體系吸引著大量資本流入,還通過綠色建築、智能城市等創新政策,為建築行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無限潛力。

推動智能建築:
提升效率與成本控制
新加坡政府通過設立多個綜合建築區(Integrated Construction Park,簡稱ICP)來提升建築業的整體效率與競爭力。其中,榜鵝西島的綜合建設預製樞紐(Integrated Construction and Prefabrication Hub,簡稱ICPH)是這一計劃的一部分,也是新加坡規模最大的一座ICPH。
綜合建築區的核心目標是將建築業的多個環節→從預製部件生產到建材存儲→集中在同一地點,形成一個高效的生產與物流體系,從而大幅減少建築工程的時間和成本。
此外,ICPH還採用了預製體積建設技術(Prefabricated Prefinished Volumetric Construction,簡稱PPVC)和其他先進技術,如預製浴室、預製防空壕等,為建設高效、快速、高質量的住宅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集成化與自動化的模式不僅減少了建築垃圾,還提升了資源使用效率,符合現代建築追求低碳、高效和環保的理念。
綠色金融與技術創新:
推動建築行業去碳化的雙輪驅動
在建築行業的去碳化進程中,新加坡通過綠色金融和技術創新的雙重推動,為綠色轉型注入了強勁動力。儘管新加坡僅占全球碳排放的0.1%,但作為國際商業和金融樞紐,它正以實際行動引領亞洲地區的綠色變革。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簡稱MAS)與業內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綠色金融政策,旨在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理解建築行業的綠色認證體系,並通過標準化融資流程支持去碳化項目。這些政策不僅為低碳建築項目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還為投資者構建了一個更為透明、可信賴的綠色金融環境。

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通過綠色建築創新組合(Green Buildings Innovation Cluster,簡稱GBIC)計劃,加大了對綠色建築技術的投資力度,推動技術研發和節能技術的普及。
GBIC計劃的資金已提升至4500萬新元,用於支持智能建築控制系統等綠色技術的開發。這些系統能夠實時監控建築物的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等關鍵參數,從而顯著減少能源消耗。
通過MAS的綠色金融政策和GBIC計劃的技術創新,新加坡正在為建築行業的去碳化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這種模式不僅為本地產業提供了示範,也為亞洲乃至全球的綠色轉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參考。
數據披露:提升透明度,
助力可持續投資決策
在建築行業的綠色轉型中,可靠的數據披露是關鍵。透明的數據披露不僅能讓企業與同行進行績效比較,還能提高供應鏈的問責制,優化對「範圍三排放」的管理,同時幫助金融機構制定更加精準的可持續融資決策。
「範圍三排放」是指企業在其價值鏈上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包括供應鏈、運輸、產品使用及處置等環節的碳排放。為加強對這些排放的管理,新加坡計劃引入更加嚴格的數據披露規定。
從2025財年起,所有上市發行人必須每年披露與氣候相關的信息,並遵循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簡稱ISSB)制定的標準。
從2027財年開始,年收入至少10億元且總資產達到50億元的新加坡公司也需遵守這一要求。
這一政策不僅推動企業提升自身碳足跡管理能力,還為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持,從而促進更明智的綠色投資決策。這種標準化的數據披露框架,將進一步鞏固新加坡作為全球可持續金融和綠色建築領域領導者的地位。

新加坡通過數字化、自動化技術推動建築行業的智能化和綠色轉型,這不僅提升了行業效率,降低了成本,還吸引了全球投資者。政府支持綠色金融,為去碳化項目提供資金,創造了清晰的融資框架和標準化路徑。
新加坡持續推進建築行業綠色與智能轉型,這將為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多商業機會,並加速亞洲地區的綠色轉型。對於那些尋求可持續投資和綠色發展機會的投資者而言,新加坡無疑是一個充滿潛力的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