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项目认证评分表
来源:笔者自绘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降雨径流的汇集、处理和排放需要依托科学的场地规划、适宜的工程设计、精细的建设实施和专业的运行养护。随着ABC项目不断增加,新加坡国内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2011年,PUB联合新加坡工程师协会(IES)、建筑师协会(SIA)和景观设计师协会(SILA)、住房发展局(HDB)、陆路交通管理局(LTA)和国家公园局等部门,推出了ABC专业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PUB进一步推出了ABC职业资格注册体系。通过ABC人才培养计划的工程师还可以取得IES、SIA、SILA等机构的联合认证。此外,PUB还定期举办经典案例研讨会等活动,使ABC设计师持续跟踪新的设计方法和工程技术,保持与时俱进的前沿设计能力。
为加强ABC项目开发控制体系管理,保障项目的综合治水效果,PUB规定2014年起项目开发方必须聘请ABC注册设计师,参与项目设计、跟踪实施并制定维护计划。对于有长期径流控制目标的项目,ABC注册设计师还需每年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确保工程实际运行情况达到设计标准。
ABC人才培养体系成为ABC水计划得以持续推进的制度性保障。高素质的ABC专家确保了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行维护的品质。
多元参与:
彰显滨水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
营造更多高品质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使市民能够自由享受滨水公共空间的生态服务,是彰显水的价值的关键。在PUB指导下,ABC水计划通过多样的形式扩大公众参与。
发展ABC “水之友”活动小组。PUB引导不同人群参与到ABC水计划中,形成约300个“水之友”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可以参与PUB组织的与水相关的公益活动,也可以在PUB指导下发展自己的特色活动,进一步扩大ABC水计划生态治水理念的宣传范围。
利用精品项目开展科普教育。ABC水计划对公众提供关于生态治水措施、河流生态学、人类活动与水体关系等培训活动,已经有超过1万名市民参与。此外,PUB与多所学校搭建固定合作机制,将ABC水计划引入到校园设计中,既丰富了校园生态系统,也为学生更好理解生态治水工程技术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案例。
积极响应社区需求。在ABC项目的概念方案阶段,PUB会深入倾听项目周边社区的活动需求,针对性地设计滨水公共空间,实现项目的多元社会价值。
以Kolam Ayer段滨水区为例
PUB于2008年对加冷河Kolam Ayer段进行了生态滨水区改造。具体措施包括硬质护岸生态化、生态浮床、滨水带雨水生态截留和净化设施等。该项目还构建了一条从护岸带延伸至河道中的滨水活动平台,为市民提供了极佳的观景、游憩、垂钓空间。地区还会定期自发组织“河边早餐”、节日庆典等活动。每年3月22日,Kolam Ayer滨水段举办由PUB与当地市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皮划艇竞赛,成为新加坡有名的水上运动盛事。

Kolam Ayer滨水段和皮划艇比赛
来源:ABC水计划网站
成效显著:
生态治水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新加坡1967年提出了建设“花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引领了新加坡半个世纪的城市高品质建设。在PUB提出ABC水计划时,确立了建设“花园与水之城”的口号,将ABC水计划定位为国策层面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此后,经历十余年的不断发展,ABC水计划逐步形成一套融合项目管理、技术指引、人才服务和公众参与的生态综合治水体系。
2010年至2018年间,在ABC水计划指导下,新加坡大量生态治水示范项目得以建成,其中75个项目取得了ABC官方认证。城市易涝区域不断减少,雨水资源化利用试点逐渐增加,安全优美的河湖岸线和滨水活动空间更加便捷可达。从“花园之城”到“花园与水之城”,ABC水计划提出的初衷正逐渐成为现实。
我国近年大力推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行动,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管理和实施的问题。新加坡ABC水计划历经十余年的探索、积累和迭代更新,其经验可能对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有一定参考意义。
具体而言,一是需要夯实生态治水的工程技术基础,规划设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不同工程技术手段的特征,以便在项目早期制定更合理的方案;二是必须狠抓项目实施和运行维护,确保项目能够持续发挥生态治水效益;三是注重品牌效应,让开发主体自我驱动,不断打造精品项目;四是培育多元价值认同,形成全社会参与的乐水文化氛围和生态发展共识。
(供稿:市规划院、作者:刘龙 市政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