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崛起,成为了世界贸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而此时的李光耀也看到了中国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开始积极地与中国进行交流和合作。

然而在英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已经难以与中国文化产生共情,在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中,他们已经没有了优势,相反却像西方国家一样充满了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冷冰冰地审视。
这种因语言转变带来的隔阂引起了李光耀的警惕,因此在80年代后,李光耀开始在新加坡推行双语教学,试图重新将汉语纳入新加坡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新加坡的许多学校也开始以英语授课,并将汉语作为一门外语课程,然而在推行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在英语作为母语的这几十年间,新加坡人民不仅是语言发生了变化,其所接受的文化、思维方式也随之完成了深刻的变革。
这是从一种文明向另一种文明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改变的不仅是习惯,更是兴趣。

换言之,新加坡华人对于汉语的热情和兴趣已经丧失,他们不再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和认同,自然也不会把汉语学习放在心上。
李光耀用几十年的时间将新加坡华人都变成了“李光耀们”,对于他们来说,汉语不过是一个个晦涩难懂的方块罢了。
回顾新加坡语言改革的始末,我们不难发现语言的背后实际上是国家力量的对比和国际局势的变迁。
左右逢源的李光耀在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之间寻找著平衡。当初全民学习英语是为了利益,如今大力推广汉语同样也是为了利益。

站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站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李光耀通过合纵连横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加坡发展之路,然而这条路的尽头究竟是文明的另一种形式,还是畸形的社会发展,这或许需要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