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後中國迅速崛起,成為了世界貿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而此時的李光耀也看到了中國市場所蘊含的巨大潛力,開始積極地與中國進行交流和合作。

然而在英語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已經難以與中國文化產生共情,在同中國的交流與合作中,他們已經沒有了優勢,相反卻像西方國家一樣充滿了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冷冰冰地審視。
這種因語言轉變帶來的隔閡引起了李光耀的警惕,因此在80年代後,李光耀開始在新加坡推行雙語教學,試圖重新將漢語納入新加坡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新加坡的許多學校也開始以英語授課,並將漢語作為一門外語課程,然而在推行了一段時間後卻發現實際效果並不理想。
在英語作為母語的這幾十年間,新加坡人民不僅是語言發生了變化,其所接受的文化、思維方式也隨之完成了深刻的變革。
這是從一種文明向另一種文明的轉型,在這一過程中改變的不僅是習慣,更是興趣。

換言之,新加坡華人對於漢語的熱情和興趣已經喪失,他們不再對中國文化有興趣和認同,自然也不會把漢語學習放在心上。
李光耀用幾十年的時間將新加坡華人都變成了「李光耀們」,對於他們來說,漢語不過是一個個晦澀難懂的方塊罷了。
回顧新加坡語言改革的始末,我們不難發現語言的背後實際上是國家力量的對比和國際局勢的變遷。
左右逢源的李光耀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之間尋找著平衡。當初全民學習英語是為了利益,如今大力推廣漢語同樣也是為了利益。

站在東方與西方之間,站在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交匯點上,李光耀通過合縱連橫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新加坡發展之路,然而這條路的盡頭究竟是文明的另一種形式,還是畸形的社會發展,這或許需要時間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