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用户可凭手机号码通过PayNow 跨银行转账,另外今年8月开始,统一使用全国共用付款QR码,现有27种电子付款系统的用户可扫同一个QR码即可在全国各个食阁咖啡店付款消费。
智慧国的建设正在新加坡如火如荼地展开,因为篇幅关系,无法一一详述。那么,需要投入建设的项目很多,投入和产出这笔账怎么算?
一、信息化建设周期长,基础设施需要完善,分阶段投入相对合理。其实,从上世纪新加坡80年代开始,新加坡就在进行信息化等相关建设工作,所以智慧国计划实际经历了约40年共6个阶段的演变, 政府在整个过程中都保持着对电子政务、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行, 确立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 滚动式不间断的推行各个阶段的计划。而且新加坡制定前瞻和实用性兼具的规划并认真实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完善,分阶段投入,相对合理。
二、不同领域考虑重点不同,投入产出会有不同。新加坡政府根据规划,重点不同,不同领域操作方式不同,投入也会不同,产出效益也会不同。有先后有主次,全部政府投入还是政府为主、企业参与还是市场多元为主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所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政府强调鼓励多方合作,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新加坡政府也非常清楚,光靠政府很难完成这个建设计划的。唯有多方参与投入,共同合作才是最可行有效的。而从智慧城市本身而言,也有很多主体。如果能让这些主体如跨国企业、本地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孵化器等等都能参与此计划的建设,共同创新合作,共享收益,这是最佳方案。因为智慧国/城市的建设就是要让更多企业、机构和个人获益。
当然在合作参与中,政府也必须制定具体的法律规范,确保合作参与有序推进。比如:新加坡政府推出关于传感器网络、物联网以及特定领域产品的标准。其中,传感器网络标准分公共地点和家用两个部分,以确保通过各地传感器收集的数据进行即时分析;物联网基础设施的设计准则,可以让更多电子产品和电脑软件相互配合使用,同时保护各机构之间互相传输的数据不被轻易盗取;最后一套标准特地为医疗、交通和城市生活产品的开发商而设计,主要作用是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新加坡在智慧国/城市的建设也让我们看到城市规划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智慧国/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搜集信息数据和建设数据系统,而需要在规划中充分考虑进去,且需要高效合理的硬件基础设施支撑,最终还要确保投入合理,经济上有一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