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用戶可憑手機號碼通過PayNow 跨銀行轉帳,另外今年8月開始,統一使用全國共用付款QR碼,現有27種電子付款系統的用戶可掃同一個QR碼即可在全國各個食閣咖啡店付款消費。
智慧國的建設正在新加坡如火如荼地展開,因為篇幅關係,無法一一詳述。那麼,需要投入建設的項目很多,投入和產出這筆帳怎麼算?
一、信息化建設周期長,基礎設施需要完善,分階段投入相對合理。其實,從上世紀新加坡80年代開始,新加坡就在進行信息化等相關建設工作,所以智慧國計劃實際經歷了約40年共6個階段的演變, 政府在整個過程中都保持著對電子政務、信息化的高度重視並大力推行, 確立清晰明確的發展目標, 滾動式不間斷的推行各個階段的計劃。而且新加坡制定前瞻和實用性兼具的規劃並認真實施,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相對完善,分階段投入,相對合理。
二、不同領域考慮重點不同,投入產出會有不同。新加坡政府根據規劃,重點不同,不同領域操作方式不同,投入也會不同,產出效益也會不同。有先後有主次,全部政府投入還是政府為主、企業參與還是市場多元為主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所謂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三、政府強調鼓勵多方合作,共擔風險,共享收益。新加坡政府也非常清楚,光靠政府很難完成這個建設計劃的。唯有多方參與投入,共同合作才是最可行有效的。而從智慧城市本身而言,也有很多主體。如果能讓這些主體如跨國企業、本地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孵化器等等都能參與此計劃的建設,共同創新合作,共享收益,這是最佳方案。因為智慧國/城市的建設就是要讓更多企業、機構和個人獲益。
當然在合作參與中,政府也必須制定具體的法律規範,確保合作參與有序推進。比如:新加坡政府推出關於傳感器網絡、物聯網以及特定領域產品的標準。其中,傳感器網絡標準分公共地點和家用兩個部分,以確保通過各地傳感器收集的數據進行即時分析;物聯網基礎設施的設計準則,可以讓更多電子產品和電腦軟體相互配合使用,同時保護各機構之間互相傳輸的數據不被輕易盜取;最後一套標準特地為醫療、交通和城市生活產品的開發商而設計,主要作用是確保產品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新加坡在智慧國/城市的建設也讓我們看到城市規劃和硬體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智慧國/城市建設不是簡單的搜集信息數據和建設數據系統,而需要在規劃中充分考慮進去,且需要高效合理的硬體基礎設施支撐,最終還要確保投入合理,經濟上有一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