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屋居民将七只宠物猫圈养在组屋走廊的铁笼内,排泄物的臭味让居民忍无可忍,也让爱猫者担心猫被虐待。
马林百列市镇理事会、建屋发展局,以及动物福利团体先后介入,耗时近一个月,猫主才将宠物猫移到屋内饲养。
事件的最初是本地的猫咪救助人在11月接到反馈,指有人将七只猫关在阿裕尼弯第103座租赁组屋走廊的笼子,于是向当局告发。
于是市镇会、建屋局,以及猫福利协会分别上门与猫主人沟通,希望他给予猫更好的照料,并保持走廊清洁。

根据资料显示,猫的生活条件并未出现明显改善。在长约1米、高约1.4米的笼子里,七只猫趴在三层铁丝格网上,笼子底部则因早前降雨存在少量积水,猫砂和食物都被浸湿。
住在同一层的居民表示,猫主养猫多年,过去会让猫自由活动,有时猫会在走廊上跑动,还会随地大小便,有一次甚至到她家里排泄,对邻居造成困扰。
猫的主人受访时说,他没有虐待猫的意思,把猫关在笼子里是因为白天不在家,担心猫咪乱跑发生意外。
他每天早晚都会清理笼子,添加食物、水和猫砂,每天也会清理走廊,尽量不给邻居造成影响。猫主人说每个月在这些猫身上花200多元,把它们当成孩子一样看待。
他表示自己已经配合当局要求,为部分的猫寻找领养人,并将其余的猫移入屋内,不再使用猫笼。

目前的好消息是猫的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并已全部绝育。 动物与兽医事务组也将与猫主人合作,确保猫只得到良好的照顾。
新加坡防止虐待动物协会执行理事长受询时说,在户外设笼子养猫是不能接受的行为,将多只猫养在一个笼子里也会影响它们的健康。
协会在12月8日再次访问该单位时,看到其余的五只猫已在室内自由活动,情况较此前有所改善。
阿裕尼弯楼道笼养猫事件虽然得以解决,不过从投诉到解决前后耗时近一个月,甚至需要多个有关部门和机构的人员几次上门,如此“大费周章”,也难怪邻居们选择隐忍多年。
当初记者初次走访时,虽然猫笼附近的地面还算干净,但五米外就能闻到浓烈的气味,风起时味道飘散更远。据邻居说,以前的臭味和卫生问题更加严重。

许多邻居无奈地指出他们虽然受到猫只的影响,且也曾向当局反映,但并没有很大改变,他们也只好看在邻居情分上,尽量忍受。
据观察,很多邻居都在铁门上安装挡板,防止猫只遛进屋内。
由于不同政府部门受各自条例局限,单一部门很难迅速解决类似的问题。
例如,组屋走廊的问题,一般是由负责该区的市镇理事会而非建屋发展局解决。若动物没有遭到虐待或可能有生命危险时,动物与兽医事务组也很难强行执法。
当局过去不是没有采取过法律行动,尽管法令明确规定,组屋内不得饲养猫只,违法者最高可被处以4000元罚款,但大多数时候,建屋局对于在组屋养猫者还是柔性处理。
随着当局计划在明年实施猫只管理框架,解除历时34年的“养猫禁令”,类似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多。
当局计划在明年实施猫只管理框架,允许组屋居民养猫,每户家庭最多两只。

国家公园局属下的动物与兽医事务组(AVS)推出拟议猫只管理框架,即日起展开为期两个月的公众咨询。
拟议内容包括饲养宠物猫必须取得执照。为增强猫只的可追溯性、保障公众健康及动物福利,所有宠物猫都须植入微型芯片(microchip);所有首次申请执照者,也须完成有关基本宠物护理技巧的免费网络课程,才能获颁执照。
当然也要给现有猫主充足的时间来满足执照条件。相关部门打算设一个两年的过渡期,在此期间,所有宠物猫执照将免费发放,在满足部分居民养猫愿望和维护所有人的和谐生活环境之间取得平衡。
过渡期结束后,组屋家庭每户最多在单位内饲养两只猫;私宅住户则可最多在单位内饲养总共三只猫或狗。目前已饲养超过两只猫的主人,可在两年过渡期内,让他们的宠物猫达到获颁执照的标准,就可以继续饲养这些猫。

动物与兽医事务组明年将推出宠物猫绝育援助计划(Pet Cat Sterilisation Support Programme,简称PCSS),为低收入家庭的宠物猫免费提供绝育服务。
另外,当局将在2011年推出的流浪猫绝育计划(Stray Cat Sterilisation Programme,简称SCSP)基础上,推出社区猫绝育计划(Trap-Neuter-Rehome/Release-Manage,简称TNRM)。
动物与兽医事务组也计划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外展活动,向公众传达负责任地饲养宠物猫,以及照顾社区猫的信息。
养猫在新加坡组屋环境中是一项受到规范的责任。虽然有一些限制,但这些规定的目的在于保护社区的和谐、确保宠物的福祉以及维护环境的清洁。

猫主人在享受与宠物相伴的愉悦时,也需时刻关注社区规定,以确保和睦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