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屋居民將七隻寵物貓圈養在組屋走廊的鐵籠內,排泄物的臭味讓居民忍無可忍,也讓愛貓者擔心貓被虐待。
馬林百列市鎮理事會、建屋發展局,以及動物福利團體先後介入,耗時近一個月,貓主才將寵物貓移到屋內飼養。
事件的最初是本地的貓咪救助人在11月接到反饋,指有人將七隻貓關在阿裕尼彎第103座租賃組屋走廊的籠子,於是向當局告發。
於是市鎮會、建屋局,以及貓福利協會分別上門與貓主人溝通,希望他給予貓更好的照料,並保持走廊清潔。

根據資料顯示,貓的生活條件並未出現明顯改善。在長約1米、高約1.4米的籠子裡,七隻貓趴在三層鐵絲格網上,籠子底部則因早前降雨存在少量積水,貓砂和食物都被浸濕。
住在同一層的居民表示,貓主養貓多年,過去會讓貓自由活動,有時貓會在走廊上跑動,還會隨地大小便,有一次甚至到她家裡排泄,對鄰居造成困擾。
貓的主人受訪時說,他沒有虐待貓的意思,把貓關在籠子裡是因為白天不在家,擔心貓咪亂跑發生意外。
他每天早晚都會清理籠子,添加食物、水和貓砂,每天也會清理走廊,儘量不給鄰居造成影響。貓主人說每個月在這些貓身上花200多元,把它們當成孩子一樣看待。
他表示自己已經配合當局要求,為部分的貓尋找領養人,並將其餘的貓移入屋內,不再使用貓籠。

目前的好消息是貓的健康狀況總體良好,並已全部絕育。 動物與獸醫事務組也將與貓主人合作,確保貓只得到良好的照顧。
新加坡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執行理事長受詢時說,在戶外設籠子養貓是不能接受的行為,將多隻貓養在一個籠子裡也會影響它們的健康。
協會在12月8日再次訪問該單位時,看到其餘的五隻貓已在室內自由活動,情況較此前有所改善。
阿裕尼彎樓道籠養貓事件雖然得以解決,不過從投訴到解決前後耗時近一個月,甚至需要多個有關部門和機構的人員幾次上門,如此「大費周章」,也難怪鄰居們選擇隱忍多年。
當初記者初次走訪時,雖然貓籠附近的地面還算乾淨,但五米外就能聞到濃烈的氣味,風起時味道飄散更遠。據鄰居說,以前的臭味和衛生問題更加嚴重。

許多鄰居無奈地指出他們雖然受到貓只的影響,且也曾向當局反映,但並沒有很大改變,他們也只好看在鄰居情分上,儘量忍受。
據觀察,很多鄰居都在鐵門上安裝擋板,防止貓只遛進屋內。
由於不同政府部門受各自條例局限,單一部門很難迅速解決類似的問題。
例如,組屋走廊的問題,一般是由負責該區的市鎮理事會而非建屋發展局解決。若動物沒有遭到虐待或可能有生命危險時,動物與獸醫事務組也很難強行執法。
當局過去不是沒有採取過法律行動,儘管法令明確規定,組屋內不得飼養貓只,違法者最高可被處以4000元罰款,但大多數時候,建屋局對於在組屋養貓者還是柔性處理。
隨著當局計劃在明年實施貓只管理框架,解除歷時34年的「養貓禁令」,類似的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多。
當局計劃在明年實施貓只管理框架,允許組屋居民養貓,每戶家庭最多兩隻。

國家公園局屬下的動物與獸醫事務組(AVS)推出擬議貓只管理框架,即日起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
擬議內容包括飼養寵物貓必須取得執照。為增強貓只的可追溯性、保障公眾健康及動物福利,所有寵物貓都須植入微型晶片(microchip);所有首次申請執照者,也須完成有關基本寵物護理技巧的免費網絡課程,才能獲頒執照。
當然也要給現有貓主充足的時間來滿足執照條件。相關部門打算設一個兩年的過渡期,在此期間,所有寵物貓執照將免費發放,在滿足部分居民養貓願望和維護所有人的和諧生活環境之間取得平衡。
過渡期結束後,組屋家庭每戶最多在單位內飼養兩隻貓;私宅住戶則可最多在單位內飼養總共三隻貓或狗。目前已飼養超過兩隻貓的主人,可在兩年過渡期內,讓他們的寵物貓達到獲頒執照的標準,就可以繼續飼養這些貓。

動物與獸醫事務組明年將推出寵物貓絕育援助計劃(Pet Cat Sterilisation Support Programme,簡稱PCSS),為低收入家庭的寵物貓免費提供絕育服務。
另外,當局將在2011年推出的流浪貓絕育計劃(Stray Cat Sterilisation Programme,簡稱SCSP)基礎上,推出社區貓絕育計劃(Trap-Neuter-Rehome/Release-Manage,簡稱TNRM)。
動物與獸醫事務組也計劃通過一系列的教育和外展活動,向公眾傳達負責任地飼養寵物貓,以及照顧社區貓的信息。
養貓在新加坡組屋環境中是一項受到規範的責任。雖然有一些限制,但這些規定的目的在於保護社區的和諧、確保寵物的福祉以及維護環境的清潔。

貓主人在享受與寵物相伴的愉悅時,也需時刻關注社區規定,以確保和睦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