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态野生动物世界新设的雨林探险园(Rainforest Wild),首阶段的亚洲区将于3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
这个占地13公顷的新园区共分为八个区域,展示36个物种,其中75%属于濒危动物,设计概念上极具开创性。
用万态保育集团(Mandai Wildlife Group)园区运营总监洪美琪的话来说:
“来到雨林探险园亚洲区,你要用不一样的视角去游园……这不像是到动物园随意逛逛,而是要跋涉,要用你的感官去探索和体验。”
为了增强互动性,园区设置了高架无障碍步道,以及七种不同地势的探险路线,甚至还“复制”了砂拉越姆鲁洞穴(Mulu Caves),让游客深入220米长的洞穴,体验洞穴生态。

访客在洞穴中观赏钟乳石和石笋结构的同时,也能了解以洞穴为栖息地的物种。(联合早报)
如此精心打造的探险园,价格自然也是“国际级”的——成人票价为43新元,儿童票(3岁至12岁)为31新元,乐龄票(60岁及以上)为20新元,全年通行证则从130新元起。
门票仅仅是入场费,真正的花费往往隐藏在园区内的额外项目中。
例如,雨林探险园提供的刺激体验包括13米或20米高的“自由降落”(Canopy Jump),收费30新元;在60米长的洞穴内爬行(Critter Crawl),收费20新元;露天弹跳(Bounce),收费15新元;而攀岩及吊桥挑战(Wild Cavern Adventure Bundle)更是高达172新元。
如此的细分收费模式让游客可以按需求选择体验,但换个角度来看,若想全方位感受雨林探险园,钱包必须做好“大冒险”的准备。
新加坡的动物园体系采取的是“分层定价模式”(tiered pricing model),五个园区各自独立——新加坡动物园、河川生态园、夜间野生动物园、飞禽公园和雨林探险园,每个都需单独购票,票价介于40至50新元之间。
若想体验完整的五个生态体系,一家四口的门票价格可以“轻松”突破800新元,而这还不包括园区内的餐饮消费,或为孩子购买毛绒动物玩偶的费用。

万态野生动物世界(Mandai Wildlife Reserve)旗下的五个园区:新加坡动物园、河川生态园、夜间野生动物园、飞禽公园和雨林探险园。(取自万态野生动物世界网站)
相比之下,本区域其他城市的动物园似乎更亲民。曼谷野生动物园(Safari World)全票约50新元,吉隆坡国家动物园成人票价不到30新元(约93令吉),马来西亚公民甚至享有近半价优惠。
“对岸”刚在数月前完成翻新、重开的马国最悠久的动物园——柔佛动物园,成人票更低至大约3新元(本地人)和9新元(外国游客)。
能够在票价上“打败”新加坡的,大概只有另一座世界顶级动物园——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其门票高达约102新元(76美元)。
与其他国家的“一票通行”模式相比,新加坡动物园区的分层收费显得尤为突出,但这并非毫无理由:新加坡土地稀缺,人工及基础设施维护成本高昂,更何况这是一座国际级的动物园,更需靠商业模式维持运营。

雨林探险园亚洲区里的喀斯特地形的区域,可以看到黑叶猴(Francois’ Langur)在岩石上攀爬跳跃、嬉戏玩闹。(联合早报)
平心而论,全球其他大型动物园和主题乐园,也会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活动收取额外费用,但新加坡动物园区的收费策略似乎更为激进。
更令人疑惑的是,大多数国家的动物园都会区分本国公民与外国游客的票价,而新加坡却鲜少针对本地居民提供明显的价格优惠。即便申请动物园的“WildPass”,购票时也仅享有10%的折扣,显得诚意不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加坡在文化与休闲领域的经营理念,即贯彻“用户自付”(user-pay)的政策倾向,国籍反倒成了其次。
这种定价策略虽然精细化地划分了消费层次,增加了营收来源,但对于本地居民而言,尤其是亲子家庭,这无疑是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动物园本应是孩子们学习生态知识、亲近自然的场所,但如今,高昂的票价却使其逐渐成为一种“奢侈体验”。
这一现象,让我想起已故前高级政务部长陈英梁,在1978年新加坡动物园北极熊展馆开幕时的一番话:
“我特意强调动物园的教育价值,因为直到最近,普通大众仍以为动物园只是一个关着动物、供孩子们娱乐的地方。有些人把它当作某种马戏团,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只有在玩遍了其他更有趣的地方,才会去动物园。还有些人把它视为旅游景点,为政府创造收入。毫无疑问,这些观念已经过时了。”
然而,今天的新加坡动物园,是否仍然具备全民可及的教育价值?

参观动物园,近距离观察动物,是许多学生的美好回忆。(海峡时报档案照)
在如此小的国土上打造出如此多的世界级旅游景点,吸引各国游客慕名而来,绝对值得嘉许。然而,动物园始终肩负着生态教育责任,如今的定价策略是否真正平衡了商业目标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从园区管理者的角度来看,高票价无疑是增加营收的途径,但从本地居民的角度来看,与外国游客无异的高昂门票却将他们排除在外,甚至可能让这个本应属于大众的生态教育平台,变得愈加“奢侈”。
站在普通家庭的角度,我不禁想问:
是不是到了重新审视这种定价模式的时候?如果想让孩子体验那份珍贵的生态教育,难道就必须接受这种高价“野生”之旅?
还是我们可以期待,在即将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黄循财总理能在“补贴”一栏中,给予想带孩子去动物园的家庭一份额外的关怀?
毕竟,生态教育不应成为奢侈品,而是政府在近五十年前就强调的珍贵价值,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