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態野生動物世界新設的雨林探險園(Rainforest Wild),首階段的亞洲區將於3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
這個占地13公頃的新園區共分為八個區域,展示36個物種,其中75%屬於瀕危動物,設計概念上極具開創性。
用萬態保育集團(Mandai Wildlife Group)園區運營總監洪美琪的話來說:
「來到雨林探險園亞洲區,你要用不一樣的視角去遊園……這不像是到動物園隨意逛逛,而是要跋涉,要用你的感官去探索和體驗。」
為了增強互動性,園區設置了高架無障礙步道,以及七種不同地勢的探險路線,甚至還「複製」了砂拉越姆魯洞穴(Mulu Caves),讓遊客深入220米長的洞穴,體驗洞穴生態。

訪客在洞穴中觀賞鐘乳石和石筍結構的同時,也能了解以洞穴為棲息地的物種。(聯合早報)
如此精心打造的探險園,價格自然也是「國際級」的——成人票價為43新元,兒童票(3歲至12歲)為31新元,樂齡票(60歲及以上)為20新元,全年通行證則從130新元起。
門票僅僅是入場費,真正的花費往往隱藏在園區內的額外項目中。
例如,雨林探險園提供的刺激體驗包括13米或20米高的「自由降落」(Canopy Jump),收費30新元;在60米長的洞穴內爬行(Critter Crawl),收費20新元;露天彈跳(Bounce),收費15新元;而攀岩及吊橋挑戰(Wild Cavern Adventure Bundle)更是高達172新元。
如此的細分收費模式讓遊客可以按需求選擇體驗,但換個角度來看,若想全方位感受雨林探險園,錢包必須做好「大冒險」的準備。
新加坡的動物園體系採取的是「分層定價模式」(tiered pricing model),五個園區各自獨立——新加坡動物園、河川生態園、夜間野生動物園、飛禽公園和雨林探險園,每個都需單獨購票,票價介於40至50新元之間。
若想體驗完整的五個生態體系,一家四口的門票價格可以「輕鬆」突破800新元,而這還不包括園區內的餐飲消費,或為孩子購買毛絨動物玩偶的費用。

萬態野生動物世界(Mandai Wildlife Reserve)旗下的五個園區:新加坡動物園、河川生態園、夜間野生動物園、飛禽公園和雨林探險園。(取自萬態野生動物世界網站)
相比之下,本區域其他城市的動物園似乎更親民。曼谷野生動物園(Safari World)全票約50新元,吉隆坡國家動物園成人票價不到30新元(約93令吉),馬來西亞公民甚至享有近半價優惠。
「對岸」剛在數月前完成翻新、重開的馬國最悠久的動物園——柔佛動物園,成人票更低至大約3新元(本地人)和9新元(外國遊客)。
能夠在票價上「打敗」新加坡的,大概只有另一座世界頂級動物園——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園,其門票高達約102新元(76美元)。
與其他國家的「一票通行」模式相比,新加坡動物園區的分層收費顯得尤為突出,但這並非毫無理由:新加坡土地稀缺,人工及基礎設施維護成本高昂,更何況這是一座國際級的動物園,更需靠商業模式維持運營。

雨林探險園亞洲區里的喀斯特地形的區域,可以看到黑葉猴(Francois』 Langur)在岩石上攀爬跳躍、嬉戲玩鬧。(聯合早報)
平心而論,全球其他大型動物園和主題樂園,也會根據不同區域、不同活動收取額外費用,但新加坡動物園區的收費策略似乎更為激進。
更令人疑惑的是,大多數國家的動物園都會區分本國公民與外國遊客的票價,而新加坡卻鮮少針對本地居民提供明顯的價格優惠。即便申請動物園的「WildPass」,購票時也僅享有10%的折扣,顯得誠意不足。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加坡在文化與休閒領域的經營理念,即貫徹「用戶自付」(user-pay)的政策傾向,國籍反倒成了其次。
這種定價策略雖然精細化地劃分了消費層次,增加了營收來源,但對於本地居民而言,尤其是親子家庭,這無疑是一項沉重的經濟負擔。動物園本應是孩子們學習生態知識、親近自然的場所,但如今,高昂的票價卻使其逐漸成為一種「奢侈體驗」。
這一現象,讓我想起已故前高級政務部長陳英梁,在1978年新加坡動物園北極熊展館開幕時的一番話:
「我特意強調動物園的教育價值,因為直到最近,普通大眾仍以為動物園只是一個關著動物、供孩子們娛樂的地方。有些人把它當作某種馬戲團,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只有在玩遍了其他更有趣的地方,才會去動物園。還有些人把它視為旅遊景點,為政府創造收入。毫無疑問,這些觀念已經過時了。」
然而,今天的新加坡動物園,是否仍然具備全民可及的教育價值?

參觀動物園,近距離觀察動物,是許多學生的美好回憶。(海峽時報檔案照)
在如此小的國土上打造出如此多的世界級旅遊景點,吸引各國遊客慕名而來,絕對值得嘉許。然而,動物園始終肩負著生態教育責任,如今的定價策略是否真正平衡了商業目標與公共利益之間的關係?
從園區管理者的角度來看,高票價無疑是增加營收的途徑,但從本地居民的角度來看,與外國遊客無異的高昂門票卻將他們排除在外,甚至可能讓這個本應屬於大眾的生態教育平台,變得愈加「奢侈」。
站在普通家庭的角度,我不禁想問:
是不是到了重新審視這種定價模式的時候?如果想讓孩子體驗那份珍貴的生態教育,難道就必須接受這種高價「野生」之旅?
還是我們可以期待,在即將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黃循財總理能在「補貼」一欄中,給予想帶孩子去動物園的家庭一份額外的關懷?
畢竟,生態教育不應成為奢侈品,而是政府在近五十年前就強調的珍貴价值,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