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方开炮
为了培养新加坡华人的国家意识,不让他们再想念著自己的文化母国,李光耀用半生的时间,下狠心斩断了华人的“根”。
但如果说长在英国旗帜下、以英语为母语的李光耀,完全吃“西方的那一套”,那就大错特错了。李光耀的下半生,正是用来和所谓的“民主自由”作斗争的。
李光耀向西方价值观开的第一炮,发生在当选总理的1959年。
那一年,背后有英国人操控、新加坡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海峡时报》,发文猛烈抨击竞选中的李光耀和他的人民行动党(PAP),目的就是阻止他当选。
李光耀当然不会退缩。他喊话《海峡时报》,如果他当上新加坡总理,“事后必会跟他们算这笔账”。
李光耀的威胁,吓得《海峡时报》的管理人员和编辑们,在大选投票前两个星期,就准备逃到吉隆坡去。
一个叫莱斯利·霍夫曼的资深编辑,倒是摆出了一副愿意为“新闻自由”赴汤蹈火的样子,宣称“准备留在新加坡,即使他们(PAP)利用公安法令对付我”,但结果还是在大选前夕跑掉了。李光耀讽刺他是“候鸟之辈”。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由于马来西亚政府要求国有化《海峡时报》,《海峡时报》管理层不得不向李光耀“求和”,希望能回新加坡。李光耀同意了。
此后,《海峡时报》的立场出现180度大转变,转向支持PAP。而那个一度“嘴硬”的霍夫曼,则移居到了澳大利亚,再也没有回来。
1977年,新加坡政府立法禁止任何人持有报刊超过3%的股权,同时还设置了拥有超级投票权和否决权的“管理股”,并分配给新加坡的四大银行。从此,新加坡本地的媒体,被政府牢牢地掌控在手心里。
然而80年代之后,随着新加坡英语人口的增多,西方媒体对新加坡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为了反击无事造谣的西方媒体,李光耀想出了很多办法。
1986年,《华尔街日报》刊文批评新加坡政府设立二级股市,是为了让人民“接盘”不中用的政府企业,惹恼了新加坡政府。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向《华尔街日报》写信,驳斥这些虚假的指责,却遭到对方忽视。
于是新加坡政府便开始限制《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量,从5000份减少到400份。
两个星期后,《华尔街日报》表示,愿意牺牲收入、免费派发报纸,“协助那些想阅读却不得其门的新加坡人”。
新加坡政府同意,但条件是报纸上不能有广告,以证明《华尔街日报》的动机“纯良”。
《华尔街日报》狡辩称,取消广告会造成额外开支和时间安排问题。新加坡政府则进一步表示,可以承担一半的额外成本,把《华尔街日报》怼得无言以对。
三年后,《华尔街日报》终于服软,老老实实地刊登了道歉信,回到新加坡。
从此,驻扎在新加坡的外媒都知道,要给予新加坡政府完完全全的“答辩权”,否则必会遭到后者的痛击。
而对于一些更过分的无中生有的报道,李光耀甚至要本人当面对质。
1990年,伦敦《泰晤士报》的评论员伯纳德·莱文抨击李光耀“治国不当”,“疯狂地决意阻止任何人在他的王国里违抗他”。
李光耀知晓后,邀请他在伦敦来一场电视辩论。结果莱文打了退堂鼓,辩称没有电视台会感兴趣。
为防这一招,李光耀早就和BBC的朋友打好招呼,BBC答应腾出半个小时节目时间,并提供一位辩论主席当裁判。
莱文彻底心虚了,躲在《泰晤士报》的后面不出来。于是李光耀便买下另一家英国报纸《独立报》的半面广告,表达了不能同莱文当面对质的“遗憾”。
在接受BBC采访时,李光耀说:“在我的国家,提出指责的人如果不肯面对他所抨击的对象,就什么都不必说了”。
而莱文从那个时候起,再也没有写过任何关于新加坡的文章。
上个世纪,律师出身的李光耀,自然在对付这些西方媒体方面游刃有余。
可是在当今的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声和传播,新加坡政府也逐渐变得疲于应付。
为了加强对互联网舆论的管控,新加坡政府已经出台了网络实名制、反假新闻法等规定。但再像纸媒时代那样,逐一写反驳信、提起诉讼、乃至当面对质,已经很难了。
这就给了一些人以生存空间。一度在新加坡默默无闻的反对党,如今也主要以社交媒体为根据地,积蓄自己的力量。
2011年,新加坡最大在野党“工人党”拿下6个议会席位。虽然不足以动摇人民行动党的执政优势,却是新加坡建国以来,反对党在大选中拿下席位最多的一次。
一场时代的变革,或许即将到来……
王朝的终结
2015年3月23日,曾经会见过5代中国领导人的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与世长辞。

中国国家主席、总理、人大委员长、副总理连发4通唁电,副主席李源潮亲临葬礼现场,规格待遇等同于南非前总统曼德拉。
日、韩、澳、印及东盟国家,也均派出最高元首参加,体现出新加坡国家虽小,但李光耀的国际地位却非同小可。
葬礼上,搭载李光耀灵柩的炮车,走过日占时期死难者纪念碑、工会大楼、国会大厦旧址、政府大楼、鱼尾狮和新加坡国立大学。
仿佛李光耀一生的再现。
李光耀去世了,但他的执政理念,则完完全全由他的儿子——李显龙继承了下来。“李家王朝”的故事,仍在继续演绎。
不过对于李显龙来说,失去了父亲的光环庇护,麻烦很快随之而来。
2017年,新加坡“第一家庭”,在处理父亲旧宅的问题上公开决裂,引发世界关注。
李显龙的弟弟妹妹李显扬和李玮玲,公开发文指责李显龙为了获取政治资本,违背父亲遗愿,保留旧宅供人仰慕。
他们还指责李显龙和夫人何晶,一人把持政权、一人把持财权(何晶是新加坡“国资委”淡马锡的CEO),“滥用权力”、“为儿子李鸿毅的政治铺路”。
这场公开决裂,不仅仅是家丑外扬的问题,更打碎了新加坡“精英治国”的滤镜。
为了回避公众对李家“家天下”的批评,李显龙赶忙出来澄清自己的儿子没有从政意愿。
而另一个热门的“李家”接班人,李显扬的儿子李绳武,也因为支持自己的父亲对抗李光耀,从继承人的名单中被踢了出去。
自此,李家第三代完全失去了从政的机会,“李家王朝”注定将在李显龙之后戛然而止。
2018年,时年66岁的李显龙公开承诺,要在70岁之前退休。而他的接班人已经选好,是曾担任教育部长、金融管理局局长的政治精英——人民行动党助理秘书长王瑞杰。
2020年7月10日,是李显龙卸任总理前的最后一届大选。
不出意外的话,人民行动党预计仍将继续执政,不过很有可能遭遇反对党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选不久之后,李显龙就要传位于王瑞杰,亲手终结延续60年的“李家王朝”。
但更重要的是,李光耀所亲手创造的精英威权体制“新加坡模式”,是否还能在争议中保留?
连李光耀自己晚年也没了信心。
“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把国家的稳定、增长和繁荣视为理所当然”,“他们以为这一切会自动运转。但我知道从来不是如此。”
李光耀预计他死后,新加坡现有的政治局面最多再维持十到十五年,此后就会进入政治动荡的状态,在“两党制”中沦为一个平庸国家。
遥想上个世纪80年代,李光耀还曾意气风发:“即使你们即将把我下葬,如果我感觉什么事不对,我也会从坟墓里爬起来。”
而如今,被问到新加坡的未来,晚年的李光耀只能无力地感叹:
“我什么也做不了了,未来的一代,为你们自己的选择负责吧。”
文章作者:百年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