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方開炮
為了培養新加坡華人的國家意識,不讓他們再想念著自己的文化母國,李光耀用半生的時間,下狠心斬斷了華人的「根」。
但如果說長在英國旗幟下、以英語為母語的李光耀,完全吃「西方的那一套」,那就大錯特錯了。李光耀的下半生,正是用來和所謂的「民主自由」作鬥爭的。
李光耀向西方價值觀開的第一炮,發生在當選總理的1959年。
那一年,背後有英國人操控、新加坡發行量最大的英文報紙《海峽時報》,發文猛烈抨擊競選中的李光耀和他的人民行動黨(PAP),目的就是阻止他當選。
李光耀當然不會退縮。他喊話《海峽時報》,如果他當上新加坡總理,「事後必會跟他們算這筆帳」。
李光耀的威脅,嚇得《海峽時報》的管理人員和編輯們,在大選投票前兩個星期,就準備逃到吉隆坡去。
一個叫萊斯利·霍夫曼的資深編輯,倒是擺出了一副願意為「新聞自由」赴湯蹈火的樣子,宣稱「準備留在新加坡,即使他們(PAP)利用公安法令對付我」,但結果還是在大選前夕跑掉了。李光耀諷刺他是「候鳥之輩」。
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由於馬來西亞政府要求國有化《海峽時報》,《海峽時報》管理層不得不向李光耀「求和」,希望能回新加坡。李光耀同意了。
此後,《海峽時報》的立場出現180度大轉變,轉向支持PAP。而那個一度「嘴硬」的霍夫曼,則移居到了澳大利亞,再也沒有回來。
1977年,新加坡政府立法禁止任何人持有報刊超過3%的股權,同時還設置了擁有超級投票權和否決權的「管理股」,並分配給新加坡的四大銀行。從此,新加坡本地的媒體,被政府牢牢地掌控在手心裡。
然而80年代之後,隨著新加坡英語人口的增多,西方媒體對新加坡人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為了反擊無事造謠的西方媒體,李光耀想出了很多辦法。
1986年,《華爾街日報》刊文批評新加坡政府設立二級股市,是為了讓人民「接盤」不中用的政府企業,惹惱了新加坡政府。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向《華爾街日報》寫信,駁斥這些虛假的指責,卻遭到對方忽視。
於是新加坡政府便開始限制《華爾街日報》的發行量,從5000份減少到400份。
兩個星期後,《華爾街日報》表示,願意犧牲收入、免費派發報紙,「協助那些想閱讀卻不得其門的新加坡人」。
新加坡政府同意,但條件是報紙上不能有廣告,以證明《華爾街日報》的動機「純良」。
《華爾街日報》狡辯稱,取消廣告會造成額外開支和時間安排問題。新加坡政府則進一步表示,可以承擔一半的額外成本,把《華爾街日報》懟得無言以對。
三年後,《華爾街日報》終於服軟,老老實實地刊登了道歉信,回到新加坡。
從此,駐紮在新加坡的外媒都知道,要給予新加坡政府完完全全的「答辯權」,否則必會遭到後者的痛擊。
而對於一些更過分的無中生有的報道,李光耀甚至要本人當面對質。
1990年,倫敦《泰晤士報》的評論員伯納德·萊文抨擊李光耀「治國不當」,「瘋狂地決意阻止任何人在他的王國里違抗他」。
李光耀知曉後,邀請他在倫敦來一場電視辯論。結果萊文打了退堂鼓,辯稱沒有電視台會感興趣。
為防這一招,李光耀早就和BBC的朋友打好招呼,BBC答應騰出半個小時節目時間,並提供一位辯論主席當裁判。
萊文徹底心虛了,躲在《泰晤士報》的後面不出來。於是李光耀便買下另一家英國報紙《獨立報》的半面廣告,表達了不能同萊文當面對質的「遺憾」。
在接受BBC採訪時,李光耀說:「在我的國家,提出指責的人如果不肯面對他所抨擊的對象,就什麼都不必說了」。
而萊文從那個時候起,再也沒有寫過任何關於新加坡的文章。
上個世紀,律師出身的李光耀,自然在對付這些西方媒體方面遊刃有餘。
可是在當今的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發聲和傳播,新加坡政府也逐漸變得疲於應付。
為了加強對網際網路輿論的管控,新加坡政府已經出台了網絡實名制、反假新聞法等規定。但再像紙媒時代那樣,逐一寫反駁信、提起訴訟、乃至當面對質,已經很難了。
這就給了一些人以生存空間。一度在新加坡默默無聞的反對黨,如今也主要以社交媒體為根據地,積蓄自己的力量。
2011年,新加坡最大在野黨「工人黨」拿下6個議會席位。雖然不足以動搖人民行動黨的執政優勢,卻是新加坡建國以來,反對黨在大選中拿下席位最多的一次。
一場時代的變革,或許即將到來……
王朝的終結
2015年3月23日,曾經會見過5代中國領導人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與世長辭。

中國國家主席、總理、人大委員長、副總理連發4通唁電,副主席李源潮親臨葬禮現場,規格待遇等同於南非前總統曼德拉。
日、韓、澳、印及東協國家,也均派出最高元首參加,體現出新加坡國家雖小,但李光耀的國際地位卻非同小可。
葬禮上,搭載李光耀靈柩的炮車,走過日占時期死難者紀念碑、工會大樓、國會大廈舊址、政府大樓、魚尾獅和新加坡國立大學。
仿佛李光耀一生的再現。
李光耀去世了,但他的執政理念,則完完全全由他的兒子——李顯龍繼承了下來。「李家王朝」的故事,仍在繼續演繹。
不過對於李顯龍來說,失去了父親的光環庇護,麻煩很快隨之而來。
2017年,新加坡「第一家庭」,在處理父親舊宅的問題上公開決裂,引發世界關注。
李顯龍的弟弟妹妹李顯揚和李瑋玲,公開發文指責李顯龍為了獲取政治資本,違背父親遺願,保留舊宅供人仰慕。
他們還指責李顯龍和夫人何晶,一人把持政權、一人把持財權(何晶是新加坡「國資委」淡馬錫的CEO),「濫用權力」、「為兒子李鴻毅的政治鋪路」。
這場公開決裂,不僅僅是家醜外揚的問題,更打碎了新加坡「精英治國」的濾鏡。
為了迴避公眾對李家「家天下」的批評,李顯龍趕忙出來澄清自己的兒子沒有從政意願。
而另一個熱門的「李家」接班人,李顯揚的兒子李繩武,也因為支持自己的父親對抗李光耀,從繼承人的名單中被踢了出去。
自此,李家第三代完全失去了從政的機會,「李家王朝」註定將在李顯龍之後戛然而止。
2018年,時年66歲的李顯龍公開承諾,要在70歲之前退休。而他的接班人已經選好,是曾擔任教育部長、金融管理局局長的政治精英——人民行動黨助理秘書長王瑞傑。
2020年7月10日,是李顯龍卸任總理前的最後一屆大選。
不出意外的話,人民行動黨預計仍將繼續執政,不過很有可能遭遇反對黨前所未有的挑戰。
大選不久之後,李顯龍就要傳位於王瑞傑,親手終結延續60年的「李家王朝」。
但更重要的是,李光耀所親手創造的精英威權體制「新加坡模式」,是否還能在爭議中保留?
連李光耀自己晚年也沒了信心。
「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把國家的穩定、增長和繁榮視為理所當然」,「他們以為這一切會自動運轉。但我知道從來不是如此。」
李光耀預計他死後,新加坡現有的政治局面最多再維持十到十五年,此後就會進入政治動盪的狀態,在「兩黨制」中淪為一個平庸國家。
遙想上個世紀80年代,李光耀還曾意氣風發:「即使你們即將把我下葬,如果我感覺什麼事不對,我也會從墳墓里爬起來。」
而如今,被問到新加坡的未來,晚年的李光耀只能無力地感嘆:
「我什麼也做不了了,未來的一代,為你們自己的選擇負責吧。」
文章作者:百年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