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我常常有幸与来自亚洲和非洲各国的代表团进行对话交流。通过这些对话,我发现他们对新加坡的发展模式有着很强的学习欲望。这些代表团通常由各个参访国的高级官员组成,他们视新加坡为经济发展的典范。
由于新加坡与其他国家的国情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国家并未想要简单复制新加坡的发展路径,而是试图提炼出新加坡成功之处的精华,从而总结出适合自己国家特殊情况的发展目标。

然而,对于那些正在遭受冲突或腐败问题困扰的国家来说,实现经济增长的腾飞是极具挑战性的。除此之外,这些国家还面临着政治权衡的困境。虽然政治领袖们清楚地知道改革才能进步,但却可能因为种种制约而无法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逐渐意识到,在决定经济成功与否的诸多因素中,对人民的投资程度和效果往往是一个关键的分水岭。比如国际权威机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研究发现,从长远来看,教育对经济产出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在那些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国家或地区,绝大多数人的收入和生活质量都会更高,社会也更容易出现中产阶级,而他们能够支撑消费需求,并愿意投资于子女的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不仅对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对于那些已经较为发达但仍寻求进一步发展的经济体来说,同样具有深远意义。新加坡最近发布的《新加坡携手前进》(Forward Singapore) 报告中强调,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实现我们共同愿景的核心驱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投资人力资源时兼顾包容性、实质性和智能性,以推动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
如何学习新加坡的发展经验
克服“资源诅咒”?
新加坡的故事常常被人津津乐道,人们说它是一个年轻的除了“人力资源”之外没有任何自然资源,却能如此发达的国家。
然而有种观点是说,新加坡的成功不是因为它克服了资源缺乏的困难,反而正是因为资源的缺乏才取得了成功。

这里涉及到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资源诅咒”。这个术语指的是一些富含自然资源的国家在经济增长和发展方面往往表现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拥有石油或矿产的国家,毫无疑问会重点开采这些资源,从而创造并积累财富。但这些国家往往容易忽视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比如教育和技能培养方面。此外,在资源充足的国家,财富常常集中在那些控制资源的公司和少数掌握权力的人手中,因此靠资源致富的永远只是那一小部分人。
德隆·阿西莫格鲁 (Daron Acemoglu)和詹姆斯·罗宾逊 (James Robinson) 两位教授在《为什么国家会衰落》(Why Nations Fail) 一书中,区分了“剥削型”国家——即统治者和精英实行的政策主要让小部分精英受益,与“包容型”国家——财富和权力分配更公平。他们认为,政治和经济体制更具有包容性的国家最有可能取得成功。
如新加坡等许多国家的经验所示,开发人力资本或许是实现包容性发展最重要的途径。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选择了出口导向的工业化道路,并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制造成本低廉而高效的基地,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通过这种方式,新加坡可以借助这些大公司的市场网络、资金,应用它们的技术,并学习它们的商业经营知识。
跨国公司选择在新加坡投资,主要是想利用这里的工人做生产。所以,投资于工人技能的提升对新加坡政府和这些大公司都有好处。新加坡政府就与塔塔、罗莱和飞利浦等大公司合作,一起建立了工业培训中心。同时,新加坡政府把大部分的公共开支都花在了基础设施、职业和技术教育上,以此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那么,富含自然资源的国家该如何打破"资源诅咒"呢?首先,他们应确保把非可再生资源的利润投资于经济和社会项目,尤其是教育领域,以支持其他创收活动。
另外,他们还可以试着在矿物开采之外的供应链环节抢占更大份额。最近,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和加纳就在限制出口未经加工的锂矿石,目的是将矿石的提炼和制造工作转移到国内,这样就可以为本国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在下游和相关领域的投资可以进一步扩大经济的多样性。例如,文莱正在把焦点集中到石油和天然气的下游活动上,这是其致力于长期经济多元化战略的一部分。沙特阿拉伯正通过"2030愿景"进行重大经济转型,摆脱对石油的依赖。
我们可以将新加坡的经验作为一个参照,其成功地从电子产业拓展到包括化工、制药和专业服务等其他多个领域。如果想要立足于这些领域,就必须同步提升人力资本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准,以支撑新兴行业的发展和新就业机会的产生。
如何进入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飞跃?
来访的官员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新加坡如何为其发展筹措资金。
虽然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借款,但由于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取得了迅速的成功,政府很快就能够依靠自身收入来驱动发展。谨慎的财政政策、年轻的人口结构及高储蓄率也使新加坡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保持预算盈余。

同时,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政府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来推动那些难以执行到位的经济发展策略。
这种经济飞跃和良性循环能否在其他地方实现呢?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不同,考虑到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目前的情况,出口导向型的增长策略可能并不总是适用的。
不过有些其他因素可能会对当今的发展中国家产生积极影响。借助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实现跨越式发展仍然可行,这得益于那些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投资机会的风险资本的驱动。
例如,肯亚的移动金融正在快速发展,而印度尼西亚已经培养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业生态系统,孕育出了一批价值超过十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
然而,我们要清楚的是,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并不能取代建设强大的社会机构和积累人才资源的重要性。这些因素仍然是提升生产能力,并让广大的中产阶级共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关键所在。
如何对人才培养进行投资
适应新时代所需的新技能?
如今,新加坡面临的挑战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收入水平已经赶超了发达经济体。新加坡建设了世界级标准的基础设施,并积累了巨额的财政储备。然而,未来的成功仍将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培养。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依赖于技术和创新,而这些都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素质。
在新加坡,对人民的投资必须始终作为社会政策的核心。作为一个全球化城市,新加坡生活成本较高,因此有必要提高社会福利以补充人们的收入。

同时,我们仍要重视技能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就业和收入状况。得益于新加坡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这里的工人可以享受到高于他们技能本身所能带来的薪酬。
新加坡需要谨慎地使用其财政储备,不能过度依赖它们,以防出现新形式的“资源诅咒”。
在如今这个时代,人工智能已经具备数据处理、编程甚至产出创造性成果的能力,因此人类需要不断发展新的技能以避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包括对技术概念的深入理解、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实践操作能力、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
例如,护理行业正在不断发展、经济也在向数字化转型,我们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设计改进流程的方法以及设计更好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这种对各种技能的需求与“新加坡携手前进”的理念相符,同时还主张提供多样化教育道路。这种开放包容的教育培训方式将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潜力。我们致力于为每个孩子创造好的成长环境,并为所有年龄段的新加坡公民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这样每个人都有可能参与并享受到国家的发展成果。
同时,我们应该给予那些希望全面提升技能的人们足够的支持。这将使他们有能力获取充足的技能去接受新的或更高级别的工作角色,从而获得更好的薪酬和职业发展前景。因此,如果新加坡公民想要继续深造,获取他们的第二个学位或者文凭,政府将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来鼓励新加坡公民终身学习和提升技能。
我们还必须合理分配公共资金的投入,因为投入的多并不总意味着相同的回报。应将大部分资源用以提升劳动力的工作技能,比如组织参加行业主导的培训,或者是为工人们提供补贴课程。除此之外,深入细致的研究也很重要,这能为培训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效率和投资回报率。

总而言之,无论是办公司、管理组织或治理国家,都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了保持包容性发展和改善公民生活,新加坡必须始终把对于人才培养的投资放在优先位置。
文章来源:Global-is-Asian,2023年11月12日,星期日
作者:Terence Ho
本文于2023年11月5日首发于《海峡时报》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来自于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官方机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