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我常常有幸與來自亞洲和非洲各國的代表團進行對話交流。通過這些對話,我發現他們對新加坡的發展模式有著很強的學習慾望。這些代表團通常由各個參訪國的高級官員組成,他們視新加坡為經濟發展的典範。
由於新加坡與其他國家的國情存在明顯差異,這些國家並未想要簡單複製新加坡的發展路徑,而是試圖提煉出新加坡成功之處的精華,從而總結出適合自己國家特殊情況的發展目標。

然而,對於那些正在遭受衝突或腐敗問題困擾的國家來說,實現經濟增長的騰飛是極具挑戰性的。除此之外,這些國家還面臨著政治權衡的困境。雖然政治領袖們清楚地知道改革才能進步,但卻可能因為種種制約而無法邁出實質性的步伐。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思考,我逐漸意識到,在決定經濟成功與否的諸多因素中,對人民的投資程度和效果往往是一個關鍵的分水嶺。比如國際權威機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的研究發現,從長遠來看,教育對經濟產出有著顯著的積極影響。
在那些重視人力資本投資的國家或地區,絕大多數人的收入和生活質量都會更高,社會也更容易出現中產階級,而他們能夠支撐消費需求,並願意投資於子女的教育,形成良性循環。
對人力資源的投資不僅對發展中國家至關重要,對於那些已經較為發達但仍尋求進一步發展的經濟體來說,同樣具有深遠意義。新加坡最近發布的《新加坡攜手前進》(Forward Singapore) 報告中強調,教育和終身學習是實現我們共同願景的核心驅動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投資人力資源時兼顧包容性、實質性和智能性,以推動整個社會的持續發展。
如何學習新加坡的發展經驗
克服「資源詛咒」?
新加坡的故事常常被人津津樂道,人們說它是一個年輕的除了「人力資源」之外沒有任何自然資源,卻能如此發達的國家。
然而有種觀點是說,新加坡的成功不是因為它克服了資源缺乏的困難,反而正是因為資源的缺乏才取得了成功。

這裡涉及到一個廣為人知的概念——「資源詛咒」。這個術語指的是一些富含自然資源的國家在經濟增長和發展方面往往表現不盡如人意的現象。
擁有石油或礦產的國家,毫無疑問會重點開採這些資源,從而創造並積累財富。但這些國家往往容易忽視對於「人力資源」的投資,比如教育和技能培養方面。此外,在資源充足的國家,財富常常集中在那些控制資源的公司和少數掌握權力的人手中,因此靠資源致富的永遠只是那一小部分人。
德隆·阿西莫格魯 (Daron Acemoglu)和詹姆斯·羅賓遜 (James Robinson) 兩位教授在《為什麼國家會衰落》(Why Nations Fail) 一書中,區分了「剝削型」國家——即統治者和精英實行的政策主要讓小部分精英受益,與「包容型」國家——財富和權力分配更公平。他們認為,政治和經濟體制更具有包容性的國家最有可能取得成功。
如新加坡等許多國家的經驗所示,開發人力資本或許是實現包容性發展最重要的途徑。

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選擇了出口導向的工業化道路,並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製造成本低廉而高效的基地,吸引了大量跨國公司。通過這種方式,新加坡可以藉助這些大公司的市場網絡、資金,應用它們的技術,並學習它們的商業經營知識。
跨國公司選擇在新加坡投資,主要是想利用這裡的工人做生產。所以,投資於工人技能的提升對新加坡政府和這些大公司都有好處。新加坡政府就與塔塔、羅萊和飛利浦等大公司合作,一起建立了工業培訓中心。同時,新加坡政府把大部分的公共開支都花在了基礎設施、職業和技術教育上,以此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
那麼,富含自然資源的國家該如何打破"資源詛咒"呢?首先,他們應確保把非可再生資源的利潤投資於經濟和社會項目,尤其是教育領域,以支持其他創收活動。
另外,他們還可以試著在礦物開採之外的供應鏈環節搶占更大份額。最近,辛巴威、納米比亞和加納就在限制出口未經加工的鋰礦石,目的是將礦石的提煉和製造工作轉移到國內,這樣就可以為本國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

在下游和相關領域的投資可以進一步擴大經濟的多樣性。例如,汶萊正在把焦點集中到石油和天然氣的下游活動上,這是其致力於長期經濟多元化戰略的一部分。沙烏地阿拉伯正通過"2030願景"進行重大經濟轉型,擺脫對石油的依賴。
我們可以將新加坡的經驗作為一個參照,其成功地從電子產業拓展到包括化工、製藥和專業服務等其他多個領域。如果想要立足於這些領域,就必須同步提升人力資本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準,以支撐新興行業的發展和新就業機會的產生。
如何進入經濟發展良性循環
實現經濟飛躍?
來訪的官員經常問的一個問題是新加坡如何為其發展籌措資金。
雖然新加坡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從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借款,但由於出口導向型工業化取得了迅速的成功,政府很快就能夠依靠自身收入來驅動發展。謹慎的財政政策、年輕的人口結構及高儲蓄率也使新加坡在過去幾十年中一直保持預算盈餘。

同時,隨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政府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來推動那些難以執行到位的經濟發展策略。
這種經濟飛躍和良性循環能否在其他地方實現呢?每個國家的情況都不同,考慮到全球經濟和國際貿易目前的情況,出口導向型的增長策略可能並不總是適用的。
不過有些其他因素可能會對當今的發展中國家產生積極影響。藉助數位技術和移動通信實現跨越式發展仍然可行,這得益於那些在全球範圍內尋求投資機會的風險資本的驅動。
例如,肯亞的移動金融正在快速發展,而印度尼西亞已經培養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業生態系統,孕育出了一批價值超過十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
然而,我們要清楚的是,技術的跳躍式發展並不能取代建設強大的社會機構和積累人才資源的重要性。這些因素仍然是提升生產能力,並讓廣大的中產階級共享經濟增長成果的關鍵所在。
如何對人才培養進行投資
適應新時代所需的新技能?
如今,新加坡面臨的挑戰已經與過去大不相同,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收入水平已經趕超了發達經濟體。新加坡建設了世界級標準的基礎設施,並積累了巨額的財政儲備。然而,未來的成功仍將取決於人力資源的培養。下一階段的發展將依賴於技術和創新,而這些都依賴於人力資本的素質。
在新加坡,對人民的投資必須始終作為社會政策的核心。作為一個全球化城市,新加坡生活成本較高,因此有必要提高社會福利以補充人們的收入。

同時,我們仍要重視技能和培訓,只有這樣才能改善就業和收入狀況。得益於新加坡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這裡的工人可以享受到高於他們技能本身所能帶來的薪酬。
新加坡需要謹慎地使用其財政儲備,不能過度依賴它們,以防出現新形式的「資源詛咒」。
在如今這個時代,人工智慧已經具備數據處理、編程甚至產出創造性成果的能力,因此人類需要不斷發展新的技能以避免被人工智慧所取代,這包括對技術概念的深入理解、良好的人際交往技巧、實踐操作能力、綜合技能和創新能力。
例如,護理行業正在不斷發展、經濟也在向數字化轉型,我們需要的人才應該具備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繫、設計改進流程的方法以及設計更好產品和服務的能力。

這種對各種技能的需求與「新加坡攜手前進」的理念相符,同時還主張提供多樣化教育道路。這種開放包容的教育培訓方式將最大限度地激發每個人的潛力。我們致力於為每個孩子創造好的成長環境,並為所有年齡段的新加坡公民提供不斷學習的機會,這樣每個人都有可能參與並享受到國家的發展成果。
同時,我們應該給予那些希望全面提升技能的人們足夠的支持。這將使他們有能力獲取充足的技能去接受新的或更高級別的工作角色,從而獲得更好的薪酬和職業發展前景。因此,如果新加坡公民想要繼續深造,獲取他們的第二個學位或者文憑,政府將提供經濟上的支持來鼓勵新加坡公民終身學習和提升技能。
我們還必須合理分配公共資金的投入,因為投入的多並不總意味著相同的回報。應將大部分資源用以提升勞動力的工作技能,比如組織參加行業主導的培訓,或者是為工人們提供補貼課程。除此之外,深入細緻的研究也很重要,這能為培訓的設計和實施提供依據,從而提高效率和投資回報率。

總而言之,無論是辦公司、管理組織或治理國家,都應該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為了保持包容性發展和改善公民生活,新加坡必須始終把對於人才培養的投資放在優先位置。
文章來源:Global-is-Asian,2023年11月12日,星期日
作者:Terence Ho
本文於2023年11月5日首發於《海峽時報》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