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会馆的角色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巨大转变。早期,会馆主要致力于接济离乡背井的同乡,如今则肩负起协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的重任。为了实现新旧公民的和睦共处,除了会馆的努力,新加坡本地人也应放宽胸怀接纳新来者,而新移民自身也需要入乡随俗,尊重并接受本地的社会规范。

图源:FACEBOOK
会馆助一代代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与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在农历新年初三共同举办了新春团拜活动。国务资政李显龙在团拜致辞中,着重谈到了会馆在帮助一代代移民融入本地社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他用华语表示,如今新移民的需求与以往的“新客”大不相同,他们不再仅仅需要生活上的援助,更需要了解新加坡特殊的国情,尤其是学习如何与其他种族和谐相处,做到互相尊重和包容。
基于此,李资政呼吁新加坡人和会馆携手合作,助力新移民融入新加坡大家庭,同时新移民自身也必须尊重并接受本地的社会规范、文化习俗和价值观。此外,李资政还高度赞扬了会馆在社会各方面的贡献,包括在大中华地区为本地企业寻觅商机,以及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经济援助等。

图源:档案图库
今年,宗乡总会迎来了成立 40 周年的重要时刻。会长蔡其生在致辞中透露了总会未来的发展规划。目前,宗乡总会正与新加坡社科大学合作,为会员量身定制关于会馆治理、财务管理以及社交媒体宣传等方面的培训课程,旨在帮助会馆与时俱进,吸引更多新会员。
蔡其生认为,这些课程将有效提升会馆秘书处和领导层的管理能力,课程的详细内容将于今年下半年公布。为了鼓励会馆联合举办活动,通过资源共享来增强活动的影响力,宗乡总会在去年 11 月大幅提高了“会馆文化活动资助金”的资助顶限,从原先的 2000 元提升至 7500 元;而单独举办活动的会馆,仍可获得最高 5000 元的资助。
移民政策尽可能维持种族比例
在移民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尽可能维持现有的种族比例,以缓和可能面临的文化稀释问题,同时提早协助潜在新移民融入社会,努力弥合差异。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在参与新加坡透视论坛对话会时,针对一名中学生提出的如何在迎接全球多样性的同时避免文化被稀释的问题作出回应。
他表示,政府通过移民政策大致维持了现有的种族比例,缓解了文化稀释的程度。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新移民可能对某些节日和课题持有不同的视角,其做法可能会让本地人感到不适,使问题变得更加尖锐。
唐振辉认为,虽然无法完全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但可以通过人民协会以及与雇主合作开展的项目等,更早地帮助新移民融入社区。同时,新加坡本地人也应该理解这是新移民适应新家的过程,双方都需要转变态度和思维方式。
在对话会上,还有与会者提出随着本地社会和种族情况的变化,是否有必要重新审视现有的政策,包括 “华族、马来族、印族及其他”(CMIO)的种族划分法。对此,唐振辉回应称,如今 CMIO 划分法是否依然能够准确代表新加坡人引发了诸多争论,例如 “其他” 种族的具体含义,以及混血儿该如何归类等问题。

图源:档案图库
他表示,必须持续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一划分法是否与时俱进,或者如何对其进行改进。但现阶段,他不确定是否存在更好的方法能够实现社会融合这一更为重要的结果,而 CMIO 划分法和种族融合政策目前正助力新加坡实现这一目标。
唐振辉指出,新加坡之所以不像欧洲和美国等国家那样出现社会分裂、某些种族聚居地和令人不适的邻里情况,正是因为实施了种族融合政策,确保了各种族能够多元地分布在不同的住宅区。
传染病专家淡马亚教授提问,若种族融合政策对种族融合如此重要,政府是否会在优质洋房和公寓等私人住宅中落实这一政策;若不落实,是否会加剧公众认为富人和其他人遵循两套规则的看法。
唐振辉对此提出异议,他解释说,种族融合政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新加坡约 85%的人口居住在组屋,而且组屋补贴具有引导作用,使得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进行管控。他认为,在私人住宅中较难实现这一政策,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富人和其他人适用不同的法律,而且私人住宅也并非总是能够作为收入的替代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