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顺发

人生如书,有人把它过成小说,起承转合间遍尝人生百味;有人把它过成散文,清风雅韵中走过一世恬淡。而人生如路,走过的、经历过的、看到过的、想过的、感受到过的,也铸就了一个人的明天与未来的光明。
果敢辍学的少年,凭著自己的奋斗打造出在家具行业的辉煌成就,在锋芒闪耀时毅然转型,专注于慈善事业多年,所助之人无数。但他不计回报,对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心怀感恩,行善、奉献,才是他对生命定义的真谛。他的人生, 是一部慈善功德录。如今,他是新加坡著名大德慈善家、新加坡善济医社全职义务执行主席、罗敏娜基金执行主席、拿督斯里卓顺发太平绅士 JP,BBM, PVPA,DIM,SPTM。
他走过的路也为更多心慕阳光的人带来温暖和光明,为这个国家、为民众、为这个世界带来慈悲与同理。
“尊敬的信念、尊敬的方式、尊敬的态度、尊敬的行为,是慈善最好的尊重基础。任何人都不可以,自以为高人一等,高高在上,君临他人。尤其是从事慈善事业者,更应该有谦卑低下的态度对待需要援助的人。我们不是比不幸者优越、或者比较了不起,我们只是比他们较幸运。我们不可以认为贫病弱势者毫无做人志气,而鄙视他们,也不要虚伪矫饰装成诚恳老实慰问关怀。对他们完完全全要发自内心,出之肺腑的真心真意。”卓顺发恳切地说。
穷困的童年
1960 年,卓顺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在家里十二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七。他的父亲是一名司机,母亲是一个家庭主妇,一家人的生计主要靠父亲正常的工资,母亲开小杂货店贴补家用。而这段穷苦的经历给他的童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而也正如他后来所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穷过, 不懂穷的滋味是什么,可是整个穷的过程中让我学到领悟到很多,总结的学到感恩、付出与承担。其实穷也不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只是一个经过,一个生命的经过,还有一个生命的承受吧。因为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感恩、就是要回馈。很多人会去埋怨,家里穷的时候那种痛苦的日子。其实, 用正能量去思考,它只是一个严峻的过程,让你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准备去面对未来、面对人生。”
因为懂得生活的不容易,他比同学们更懂得珍惜读书的时光,因为浸泡在苦水中,他也比别人更有志气,更能吃得了苦,生命力也更顽强。
进入小学开始,他的学习成绩便一直名列在班级和年级前几名,并且一直在班里担任班长。
在他 15 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新加坡华侨中学,华侨中学是新加坡著名的学府。因为一旦考入这所学校,就意味着他的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好大学的校门。所以,学校在招生时也极为严苛。当考进这所学校的时候,年幼的卓顺发相信,一条走出贫穷,迈进光明,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已经在向他招手,他甚至下定决心,要以更加刻苦的精神, 严谨的态度,以及最优异的成绩考进世界名校。那个时候,全家人每天就靠几块腐乳和一罐梅林菜心罐头填饱度日,妈妈偶尔煎两个鸡蛋大家分著吃, 那就是一种幸福。
然而命运着实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在他进入学校的第二年里,由于种种原因,家里实在供应不起他的学费,同时作为家中的第七个孩子,他身后还有弟弟妹妹。看着父母的睡眠越来越短,身体健康也不如从前,想着弟弟妹妹未来的前途,懂事的他, 决定放弃自己的学业,开始学会懂得去承担起一个家庭的义务与责任。他默默的将书本收起,他甚至可以想像到在那温暖并充满理想的课堂里将少他一人时的情景,他把决定告诉了父母,于是他辍学了。
他辍学那天,母亲含着泪对他说:“对不起”。这是一位母亲的无奈与心疼。
由于不到法定工作年龄,找份零工都很难。他去戏院扫地,也曾去过建材市场搬运过材料,他要用自己的肩膀挑起一个家庭真是不易。为了每月多赚百元钱贴补家用,他每天早到两小时,晚回去两小时,他的肩膀上至今还有着那时留下的老茧。
有一次,工头说:谁敢爬高,日薪可从 8 元调到 10 元。为了多赚 2 元,他答应去爬高。当他扛着木头爬到 4 层楼外墙时,因为没有爬高的勇气, 双脚却吓得直发抖。他明白:钱得来不易,钱得用性命来换。
他在泥泞的雨里摔过跤,他扛起过他从没有扛起过的重担……生活的重担要将他稚嫩的肩膀压垮。他咬一咬牙,忍着泪,扛过去,他相信明天会更好。
生活在不断地折磨着他,生活也把他锻造出了一副钢筋铁骨,培养出了他不怕吃苦、乐观向上的性格,这也为他后来的创业和做慈善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创办罗敏娜家具
1984 年,新加坡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 很多居民从甘榜乡村迁入政府组屋,带动家具市场的需求。卓顺发抓住时机,开创了“荣春发”,就是之后的罗敏娜家具的前身。一时间,“荣春发” 在组屋区名声大噪。
最初开始创业时,卓顺发只有 21 岁,当时他和自己的一个朋友说好一起创业,并且说好每人拿三万块出来做创业本金,可是由于没有经验,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卓顺发就把自己的三万块全赔进去了。而那个朋友看到他赔光了,自己就不愿意再拿钱出来了,这对于当时的他打击格外大。他心灰意冷,他要结束这次不成功的创业。可是当时的供应商和自己别的朋友在他创业的过程中发现了他诚实、守信,肯吃苦,又具有一定的远见的特性,这些特性对于一个有志于干一番事业的人是必不可少的基因,所以他们纷纷鼓励卓顺发坚持下去,也给予他很多的帮助。
而这份事业也就是后来小有名气的罗敏娜家具的前身——荣春发。为了做好这个行业,他一边将他多年在外打工时所看到的家具行业模式进行总结,同时结合自身情况,开始著经营模式的探索。就这样在那间只有七十平方米的地方开始了他的梦。为了把事情做好,别人早上九点开门,他就七点开门;别人晚上九点关门,他就十一点关门。他自己既是老板,又是售货员、送货员,由于年少时吃了不少苦,他也比别人更有韧性。由于刚刚创业,手上的资金本身就不多,根本请不起工人,于是他自己就一人顶三人、顶五人、顶十人去做,在别人看来很难以做成的事情,他就凭著那一口不服输的勇气,坚持完成。他后来说:“我觉得人有信念、用心坚持,有目标争取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而且理念也是很重要,做人的理念吧。”
正是这股毅力,正是这种坚持,在 2000 年“罗敏娜”上市了。
1986 年,“荣春发”在武吉巴督和义顺开了两家分店,企业初现规模。按照卓顺发所制定的商业规划热闹繁华的市区,他在汤申路 Novena 教堂对面开设旗舰店,起名“罗敏娜”。随着店面增多与产品升级,罗敏娜家具很快打入中端市场。同时, 他成立了“罗敏娜家具公司”,伴随着这个品牌在新加坡的名气越来越大,“罗敏娜”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1993 年,“罗敏娜”进入中国,并在深圳和苏州创办了两家家具厂,同时在深圳、上海和苏州开设三个大型家具展示厅。同时期,他还在越南开办一个家具厂和两个陈列室;在马来西亚开办一个家具厂和一个陈列室。卓顺发心中的理想与梦想也一步步实现。
2000 年,罗敏娜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 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综合的零售、美容及时尚消费品牌商。之后还陆续创立了“卡迪朗优质”(Castilla Premium) 高 级 家 具 、 “ 现 代 雅 居 ”(Modern Living)、“白色经典”(The White Collection)、“自然生活”(Natural Living)”等品牌,面向不同的消费群市场,而且保持了罗敏娜在本地家具业的领先地位,成为高品质的优秀新加坡零售品牌。
创业半生一路走来,他说:“我人生跌倒过三 次,第一次创业投资三万元,三个月就亏完了。第二次是我投资房地产,遇到金融风暴,亏了好多钱。第三次失败是做错了决策,事业与人生受到伤害。原本打算就此把公司卖了,另作打算,然后去做一些其它的事情,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但后来冷静下来想想,三次跌倒并不是永远的失败,它是一个提升人生理念的经历与过程。每个人都会在不同年龄阶段负担着各种责任,随着我们能力、心态、素养、思想、经历、看法、过程与境界的不断提高与改变, 所担负的责任也不一样。责任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无论好坏,承担全部的结果与发生。”
“我有时候还蛮感激这些挫折与瓶颈,它们给我今天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挫折与瓶颈改变了我,造就了今天坚持的我,让我谦卑、理智、沉淀,更加能够理解生活的事实与真缘。它们让我想明白:用平常心面对生命、用宽容心面对埋怨、用慈悲心面对人生、用感恩心面对生活、用大爱心面对世界、用同理心面对未来。”卓顺发说。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三个层次,分别是生存、生活、生命,我起初也不了解生命的道理, 我只是想说要生存,因为我穷嘛,我需要钱改善我家里的生活情况。然后我逐步有了钱,我觉得我在生活中。就是我开始买名牌了、开始买跑车和大房子,就是过生活,生活的层次高与低,你多伟大, 还是生活。我觉得生命它是一种价值、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一种意义,所以我尽量地在有生之年能够发挥生命就发挥生命,让生命大爱同理、发光发热。我很感恩,其实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他权利有多大,他拥有多少,他有多少钱,而是在于他帮助了多少人,多少人因为他而得到了改变,得到幸福。我觉得一个人事业上很成功是自己的事情,你能够走出去,帮忙其他的人,才是真正的光明可取, 而且对生命我觉得很无常,因为我看过了很多很多不可思议的事发生,包括健康和财产。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很多人跟我讲当下可得,我现在觉得当下也不可得,当下是无常、无法把握的, 我领悟到当下是一种付出、是一种感恩、是一种慈悲、是一种贡献、是一种承担、是一种原谅。当下就是给他人希望、光明与未来,所以我的当下跟其他人的当下想法是不一样的,我很珍惜当下。很多人问我,你做了这么多慈善,你明天走了怎么办?

卓顺发与善济医社赞助人、新加坡总统哈莉玛女士
我说我没遗憾,生活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说在我的生命中希望是大爱、同理、发光发热,不是吃喝玩乐,生命就是一种付出与奉献, 让他人因为你而得到幸福与光明。”
与善济结缘
在 2009 年时,卓顺发毅然转身, 卸下罗敏娜控股 (Novena Holdings) 执行主席兼总裁一职,脱售了在公司所持有的 31%股份,成立了罗敏娜基金,开始了自己所坚持的公益之路。
过后,他对这次的选择,这样说:“我认为梦想会随着时间和阅历而改变,人生的不同阶段,梦想也不一样。年少辍学时我最大的梦想是赚钱,减轻父母的负担,让全家过上好日子。虽想过回馈社会,但没想到以后会当慈善家。现在,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用我的经验、用我学到的知识、用我的人脉关系,去帮助社会上许多的弱势群体,救人救命、救苦救难,越多越好、越快越好。”
善济医社诞生于 1901 年,那时恰逢清朝末年, 中国沿海一带的贫民百姓因生活困苦,飘洋过海,到南洋谋求生存。此地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瘟疫易生,患病日增,由于经济拮据,往往贫病交加,处境堪怜。一批善心人士,见到此种情景,共襄义举, 筹组了善济医社,百年如一日的为贫苦病患者服务。
2008 年,这家有百多年历史的慈善医社,由于缺少义务专业人员管理,已到了濒临关闭的边缘。时任善济医社董事张锦泉希望邀请卓顺发加入,便开始了一段“三顾茅庐”的故事,对于善济医社, 卓顺发起先并不是十分乐意,原因有多种,更多原因在于不了解和脱售公司后对提升自己的安排,直到张锦泉说出:“如果你不接手,善济就要关闭了”,这句话却莫名地触动了卓顺发,让他想起了自己创业之初的艰辛与不易。经过再三考虑,和多方了解后,他决定加入善济。
同年,卓顺发正式出任善济医社主席,他便承诺不领取分毫工资为善济、为病患服务。在担任医社主席之初,它正处于瓶颈期,善款难筹,经营几乎无以为继。八年来,卓顺发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与号召力,筹集大量善款,将善济带出困境并使善济如日方升般地发展起来。

新加坡总统、善济医社赞助人哈莉玛女士出席“督潘曹瑞兰博士一亿人民币纪念基金启动晚宴”活动,并为启动仪式揭牌
自 2008 年卓顺发担任善济医社主席以来,善济医社由原本的一家医社发展成为了一个拥有十五间分社,四间资助的康乐中心,每天为 1200 多人次服务的大型慈善中医服务平台机构。如今善济的病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华族居民。善济积极向大众宣传五大核心价值观“宽容、大爱、慈悲、感恩和祝福, 积极推动‘有国才有家,家和万事兴’、‘善与国 同在,济与民同心’的宏观信念促进种族和谐”。 这也得到新加坡各界人士的普遍认可。
在过去的四年里(2014-2017),善济医社服务了近 100 万看诊人次,发出超过180万贴处方。在未来的 5 年里(2018-2022),善济医社预计将迎来 250 万人次的看诊和 480 万贴施药贴数,年度运营预算预计达到 600 万新元。
新加坡建国一代年长者是新加坡政府社区特别照顾和关爱的一代人,而前来善济医社的建国一代年长者看诊、推拿、拿药完全免费,这要特别感谢李氏基金在过去三年里向“建国一代医疗基金”慷慨捐赠的 300 万新元,为 2016 至 2017 年间 30 万建国一代看诊者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卓顺发说:“当时加入善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善济是可以让很多人解除病痛,给社会带来和谐、给家庭带来幸福的一个慈善中医平台。幼时,我因家境贫困,不能不早当家,到社会上谋生, 以减轻父母的负担,缓解家庭经济的窘境,从那时起慢慢体味到人在困境是多么需要他人的援助。善济也十分注重和年轻一代一起行善事,带领着年轻人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让年轻人了解慈善,正能量的力量,取之社会、用之社会。老天会眷顾并善待有能力、有机会、肯打拼坚持的人,可以慢慢地解决各种各样的困境,慢慢地走出贫穷。可是,社会上还有很多是遭受突如其来的意外横祸、或是身受恶疾缠身、丧失工作能力的穷人,他们需要及时救急、救济、救苦救难,不能等、不能慢慢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