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关于新加坡分流教育制度的视频引起热议。视频主要采访了在新加坡小升初分流后,不同源流的学生对于其他源流学生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种分流制度是歧视性的教育制度,导致不同阶层的人进一步分离,进而不断加剧不同阶层的人在能力、学历、经济上的差距;甚至认为这是“人工育种”试验,堂而皇之以智商筛选基因。

视频截图
那么,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到底是怎么样的?如何进行教育分流?不同源流的学生有什么差异?这种教育分流制度是否真的具有歧视性?
今天带领大家好好的了解一下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
新加坡基础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实行“分流制”,从新加坡建国五十年发展情况来看,这种特殊的教育体制无疑在人才培养、发展国力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的,大致有3次分流机会,分流的主要依据就是学生在现阶段所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

第一次分流
新加坡第一次全国性分流是在小学三年级,每个学校的学生都会参加一个智商测验。那些成绩好的会被分到“名校”就读天才班(gifted education program),简称GEP。
这些孩子的课程更难,学的更多,老师更好,资源更好。原本智商的差距加上资源的差距就把学生的距离拉得更大了。

第二次分流
第二次全国性分流是小六离校考试(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简称PSLE。
01直通车课程
6年制的课程,可以说是大学直通车,教育部每年选出小六会考分数最高的5%的学生,可以跳过O水准考试,直接在6年之后参加A水准考试。
02快捷源流
4年制课程,学生以第二语言的水平修读快捷母语课程,英语作为第一语言。50%的小学毕业生将进入这个源流。
03普通学术源流
20-25%的学生进入普通学术班(Normal Academic),在中四结束后参加N水准考试,合格后升入中五,一年后再参加O水准考试,成绩优异的进入初级学院(JC,相当于高中),大多数会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者直接工作。
04普通工艺源流
15-20%的学生进入普通工艺班(Normal Technical),中四结束后参加N水准考试,极少数人可以通过N水准,合格后升入中五,一年后再参加O水准考试,成绩优异的进入初级学院(JC,相当于高中),大多数会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者直接工作。
第三次分流
第三次分流发生在中学毕业学生通过剑桥0水准考试,形成第三次分流:

01初级学院
成绩最好的进入新加坡初级学院。初级学院是两年制(简称JC),相当于国内的高中。初级学院的课程读完之后,学生们就会参加A水准,参加A水准的同学们大都会进入新加坡的公立大学。
02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
考入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共5所)或工艺教育学院。理工学院学制三年,毕业后获得专科文凭(新加坡专科的概念与中国差别较大,专科学生受社会认可度高,毕业后在新加坡的就业率达98%)。
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选择申请在新加坡公立大学或其他国家的大学继续攻读本科学位。攻读新加坡公立大学的话一般只需要3年。
分流制的弊端
“分流制”在所谓观照个体潜能与个性的同时,也把人按照所谓能力水平分成了三六九等,因考试成绩不如人而被编到低等水平的班级,处于低人一等的地位,对幼小心灵所带来的伤害是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的。
人的能力的显现不都在同一年龄段,这也是人才发展过程中个性化的体现,而用同一时段学习效果作为处于个性化发展阶段的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唯一检验标准,会使一部分后期才能显现的学生失去应有的才能发展的机会,造成发展机会的不平等,接受优质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新加坡教育改革
或许是因为分流制度一系列弊端的显现,新加坡教育部在近几年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中学教育分流制将在2024年起取消,通过科目编班让学生根据能力修读适合自己水平的科目。
2027年起,目前的N水准和O水准会考将整合成统一的全国考试。
从2024年起,在中学全面推行科目编班(Full Subject-Based Banding)。
这意味着,从2028年起,本地学生将不再领取N水准和O水准证书,而是会获颁新的毕业证书,证书上会列出学生所修科目水平及成绩。
数学、英语、母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文学等每门课的难度从低到高一共有三个级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选课,进行走班制学习。
取消部分考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初中一年级取消年中考试。
2019年取消年中考试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将精力花在适应中学生活上。
小学3年级、5年级和中学3年级取消年中考试。
2020年起与中学1年级一样取消中学考试。取消年中考试后,学生可以专注在真正的学习上,而不是准备考试。
新改革规定成绩单将不再记录以下内容:
班级排名
在标准值中的位置
进度报告 - 删除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跟踪
每个科目的百分比排名 - 与同龄人相比
总分数 - 改革后仅反映总百分比并四舍五入为整数
所有分数将四舍五入为整数
不强调及格标准分数是多少
我们从新加坡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可以看出,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削弱考试的重要性。新加坡教育部意识到学业太重,过分强调考试分数是在阻碍一个孩子的全人发展。
“穷孩子”仍有逆袭机会
每次分流也是“穷学生”的重要机遇
新加坡教育按学习能力分流,政府初衷是为了让社会利益最大化,从而分流培养不同的人。这种做法最受质疑的一方面,是能否公平对待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这需要从不同的维度来看。

首先要承认,能力确实是可以靠钱来累积的。富裕家庭的孩子如果课业落下了,父母可以砸钱请很好的老师来补习、提分,穷人家的孩子却因为经济能力有限只能靠自己努力。而依靠自身努力实现逆袭的难度可想而知。
回流的难度很大程度并不在于资源的不平等,而是当失败了过后,学生往往就会放弃自己,再加上周围的氛围影响,逆袭变得加倍艰难。
正因为逆袭艰难,有关观点是,分流制度本质上是按照阶级在进行教育分流。但客观来看,新加坡教育的分流不是按照阶级,而是按照智商和努力程度,孩子的学习能力。每个孩子都会被要求要努力,尤其是家境不好的孩子。
虽然一直在各种形式的分流,但新加坡政府并没有放弃那些普通学术源流和普通技术源流的学生,每一个技校的学生每年人均投资是13k(约5-6万人民币),理工学生16k(约8万人民币),高中学生17k(约8.5万人民币)。由于技校和理工学校是专科学校,新加坡政府对其的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投资,甚至是远远超越高中的。
此外,只要学生达到录取分数,就绝不会因为贫穷就与最好的精英学校擦肩而过。高中学费每个月仅仅只要6块钱。即使在大学,学费一年13k(约5-6万人民币),政府也能提供毕业5年免息贷款来供学生读书,除此之外,学校还提供大量奖学金供优秀学生申请。教育开支是新加坡除国防以外的第二大开支,政府从不吝啬投资教育事业。
所以,新加坡的每一次教育分流,对于无家庭背景的学生也都是一次重要的机遇。他们可以从这个分数至上的选拔中,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来实现自己的阶级升迁。分流无关背景、财富,只与学生本身有关,而这恰好是勤奋学生的机遇。

新加坡毕业生就业率
还有大家关心的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2022年毕业生就业率及薪金调查报告》
公立大学
去年有93.8%(约10700人)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半年内找到工作,比率略低于前年的94.4%,低了0.6%。这12100名参与调查的积极求职者和已经受雇的毕业生中,在毕业后半年内找到全职工作的是87.5%,比前年的84%,高出2.5%,为过去五年来的新高。就业数据在2020年是69.8%,2019年则是81.7%,2018年是81.2%。
在已经找到全职固定工作的学生中,资讯数码科技、卫生科学和工程系的毕业生占比最高。
薪金方面,工程系和资讯与数码科技系的毕业生,平均月薪中位数增幅最大,工程系为4600元,资讯与数码科技系为5500元。月薪中位数过去两年维持不变的是文学、设计和媒体系,为3500元。参与后续调查的全职就业的毕业生月薪中位数,也从5000元增至5500元。
私立大学
新加坡35所私校共有约8800名完成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的毕业生,其中约2400名(占约41%)毕业生参加这项调查。
根据调查,86.5%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半年内找到工作,找到全职工作的占60.9%。全职工作比率比上一届的46.4%高出不少,整体就业率也比上一届的85.3%略高。
薪资方面,全职工作的私校毕业生,月入中位数为3200新币,比公立大学毕业生少了1000新币,但比完成国民服役的理工学院毕业生多出400新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