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關於新加坡分流教育制度的視頻引起熱議。視頻主要採訪了在新加坡小升初分流後,不同源流的學生對於其他源流學生的看法。
有人認為這種分流制度是歧視性的教育制度,導致不同階層的人進一步分離,進而不斷加劇不同階層的人在能力、學歷、經濟上的差距;甚至認為這是「人工育種」試驗,堂而皇之以智商篩選基因。

視頻截圖
那麼,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到底是怎麼樣的?如何進行教育分流?不同源流的學生有什麼差異?這種教育分流制度是否真的具有歧視性?
今天帶領大家好好的了解一下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
新加坡基礎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實行「分流制」,從新加坡建國五十年發展情況來看,這種特殊的教育體制無疑在人才培養、發展國力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是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的,大致有3次分流機會,分流的主要依據就是學生在現階段所表現出的學習能力和智力水平。

第一次分流
新加坡第一次全國性分流是在小學三年級,每個學校的學生都會參加一個智商測驗。那些成績好的會被分到「名校」就讀天才班(gifted education program),簡稱GEP。
這些孩子的課程更難,學的更多,老師更好,資源更好。原本智商的差距加上資源的差距就把學生的距離拉得更大了。

第二次分流
第二次全國性分流是小六離校考試(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簡稱PSLE。
01直通車課程
6年制的課程,可以說是大學直通車,教育部每年選出小六會考分數最高的5%的學生,可以跳過O水準考試,直接在6年之後參加A水準考試。
02快捷源流
4年制課程,學生以第二語言的水平修讀快捷母語課程,英語作為第一語言。50%的小學畢業生將進入這個源流。
03普通學術源流
20-25%的學生進入普通學術班(Normal Academic),在中四結束後參加N水準考試,合格後升入中五,一年後再參加O水準考試,成績優異的進入初級學院(JC,相當於高中),大多數會接受職業技術教育或者直接工作。
04普通工藝源流
15-20%的學生進入普通工藝班(Normal Technical),中四結束後參加N水準考試,極少數人可以通過N水準,合格後升入中五,一年後再參加O水準考試,成績優異的進入初級學院(JC,相當於高中),大多數會接受職業技術教育或者直接工作。
第三次分流
第三次分流發生在中學畢業學生通過劍橋0水準考試,形成第三次分流:

01初級學院
成績最好的進入新加坡初級學院。初級學院是兩年制(簡稱JC),相當於國內的高中。初級學院的課程讀完之後,學生們就會參加A水準,參加A水準的同學們大都會進入新加坡的公立大學。
02理工學院/工藝教育學院
考入新加坡政府理工學院(共5所)或工藝教育學院。理工學院學制三年,畢業後獲得專科文憑(新加坡專科的概念與中國差別較大,專科學生受社會認可度高,畢業後在新加坡的就業率達98%)。
學生畢業後可以直接就業,也可以選擇申請在新加坡公立大學或其他國家的大學繼續攻讀本科學位。攻讀新加坡公立大學的話一般只需要3年。
分流制的弊端
「分流制」在所謂觀照個體潛能與個性的同時,也把人按照所謂能力水平分成了三六九等,因考試成績不如人而被編到低等水平的班級,處於低人一等的地位,對幼小心靈所帶來的傷害是不利於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的。
人的能力的顯現不都在同一年齡段,這也是人才發展過程中個性化的體現,而用同一時段學習效果作為處於個性化發展階段的群體中不同個體的唯一檢驗標準,會使一部分後期才能顯現的學生失去應有的才能發展的機會,造成發展機會的不平等,接受優質教育機會的不公平。
新加坡教育改革
或許是因為分流制度一系列弊端的顯現,新加坡教育部在近幾年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中學教育分流制將在2024年起取消,通過科目編班讓學生根據能力修讀適合自己水平的科目。
2027年起,目前的N水準和O水準會考將整合成統一的全國考試。
從2024年起,在中學全面推行科目編班(Full Subject-Based Banding)。
這意味著,從2028年起,本地學生將不再領取N水準和O水準證書,而是會獲頒新的畢業證書,證書上會列出學生所修科目水平及成績。
數學、英語、母語、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文學等每門課的難度從低到高一共有三個級別,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自由選課,進行走班制學習。
取消部分考試,減輕學生學業負擔:
初中一年級取消年中考試。
2019年取消年中考試可以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將精力花在適應中學生活上。
小學3年級、5年級和中學3年級取消年中考試。
2020年起與中學1年級一樣取消中學考試。取消年中考試後,學生可以專注在真正的學習上,而不是準備考試。
新改革規定成績單將不再記錄以下內容:
班級排名
在標準值中的位置
進度報告 - 刪除對學生考試成績的跟蹤
每個科目的百分比排名 - 與同齡人相比
總分數 - 改革後僅反映總百分比並四捨五入為整數
所有分數將四捨五入為整數
不強調及格標準分數是多少
我們從新加坡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可以看出,這次改革的目標是削弱考試的重要性。新加坡教育部意識到學業太重,過分強調考試分數是在阻礙一個孩子的全人發展。
「窮孩子」仍有逆襲機會
每次分流也是「窮學生」的重要機遇
新加坡教育按學習能力分流,政府初衷是為了讓社會利益最大化,從而分流培養不同的人。這種做法最受質疑的一方面,是能否公平對待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這需要從不同的維度來看。

首先要承認,能力確實是可以靠錢來累積的。富裕家庭的孩子如果課業落下了,父母可以砸錢請很好的老師來補習、提分,窮人家的孩子卻因為經濟能力有限只能靠自己努力。而依靠自身努力實現逆襲的難度可想而知。
回流的難度很大程度並不在於資源的不平等,而是當失敗了過後,學生往往就會放棄自己,再加上周圍的氛圍影響,逆襲變得加倍艱難。
正因為逆襲艱難,有關觀點是,分流制度本質上是按照階級在進行教育分流。但客觀來看,新加坡教育的分流不是按照階級,而是按照智商和努力程度,孩子的學習能力。每個孩子都會被要求要努力,尤其是家境不好的孩子。
雖然一直在各種形式的分流,但新加坡政府並沒有放棄那些普通學術源流和普通技術源流的學生,每一個技校的學生每年人均投資是13k(約5-6萬人民幣),理工學生16k(約8萬人民幣),高中學生17k(約8.5萬人民幣)。由於技校和理工學校是專科學校,新加坡政府對其的設施和教學設備上的投資,甚至是遠遠超越高中的。
此外,只要學生達到錄取分數,就絕不會因為貧窮就與最好的精英學校擦肩而過。高中學費每個月僅僅只要6塊錢。即使在大學,學費一年13k(約5-6萬人民幣),政府也能提供畢業5年免息貸款來供學生讀書,除此之外,學校還提供大量獎學金供優秀學生申請。教育開支是新加坡除國防以外的第二大開支,政府從不吝嗇投資教育事業。
所以,新加坡的每一次教育分流,對於無家庭背景的學生也都是一次重要的機遇。他們可以從這個分數至上的選拔中,爭取最好的教育資源來實現自己的階級升遷。分流無關背景、財富,只與學生本身有關,而這恰好是勤奮學生的機遇。

新加坡畢業生就業率
還有大家關心的畢業生就業率的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2022年畢業生就業率及薪金調查報告》
公立大學
去年有93.8%(約10700人)的畢業生在畢業後半年內找到工作,比率略低於前年的94.4%,低了0.6%。這12100名參與調查的積極求職者和已經受僱的畢業生中,在畢業後半年內找到全職工作的是87.5%,比前年的84%,高出2.5%,為過去五年來的新高。就業數據在2020年是69.8%,2019年則是81.7%,2018年是81.2%。
在已經找到全職固定工作的學生中,資訊數碼科技、衛生科學和工程系的畢業生占比最高。
薪金方面,工程系和資訊與數碼科技系的畢業生,平均月薪中位數增幅最大,工程係為4600元,資訊與數碼科技係為5500元。月薪中位數過去兩年維持不變的是文學、設計和媒體系,為3500元。參與後續調查的全職就業的畢業生月薪中位數,也從5000元增至5500元。
私立大學
新加坡35所私校共有約8800名完成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的畢業生,其中約2400名(占約41%)畢業生參加這項調查。
根據調查,86.5%畢業生在畢業後的半年內找到工作,找到全職工作的占60.9%。全職工作比率比上一屆的46.4%高出不少,整體就業率也比上一屆的85.3%略高。
薪資方面,全職工作的私校畢業生,月入中位數為3200新幣,比公立大學畢業生少了1000新幣,但比完成國民服役的理工學院畢業生多出400新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