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带连结的童年回忆
鱼丸面摊前的儿时味道
一起打拼
是两代人最深的羁绊~
今天,让我们推开四扇门
看看这些并肩作战的父女
如何用双手书写亲情~

胶带厂的父女档:从童年贴纸到工业传承
1992年,Ben Liang在新加坡创立了工业胶带制造公司毅华企业Yih Hwa Enterprise。
Ben早年在台湾的胶粘剂行业积累了丰富经验,于1984年移居新加坡后,最终决定开创自己的事业。
如今,在毅华企业,70岁的创始人Ben Liang和37岁的女儿Christina Liang并肩作战,一起运营着这个家族企业。

△毅华创始人Ben Liang和女儿Christina Liang
在女儿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常因出差缺席她的生活。一次争吵中,年幼的她脱口而出:“反正你总是不在家!”然而,父亲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都记得给她带回各地的小贴纸。
这些小小的贴纸,成为了她珍贵的童年收藏,也是父爱无声的证明。

△年幼的Christina与父亲
和大多青少年一样,Christina在海外学习和工作。2016年,她正式加入公司。
起初,观念差异带来挑战——女儿推动系统升级、开拓新市场,父亲难以接受。但最终,他看到了变革的价值,选择信任女儿的领导。

△父女二人在贸易展会上
如今,Christina重塑了品牌形象和销售策略,拓展了业务,甚至教会父亲使用计算机技能提升效率。Ben则逐渐退居二线,默默支持。
最让他骄傲的是看到女儿自信地应对客户,用心领导团队。而女儿最钦佩父亲的,是他的坚韧和以身作则。“他永远言传身教。”
小贩中心三代情:灶台前的治愈时光
第三代,这家位于新加坡牛车水的鱼丸面摊,由65岁的Tan Jit Huat和他33岁的女儿Valeria Tan共同经营。
Jit Huat在小贩行业已耕耘15个春秋,坚守着父辈留下的烟火气。
女儿的加入,源于一段艰难时期。那年,她心爱的16岁爱犬离世,自己深陷焦虑。
同时,父亲遭遇摩托车事故受伤。
担忧父亲无法重返岗位,于是作为前兽医护士的她毅然辞职,踏入了小贩生活,希望这能成为父女共同的疗愈。

△Tan Jit Huat与Valeria Tan
在“第三代”摊位
适应并不容易:早起、高温、不断与人打交道。但Tan Jit Huat为女儿的勤奋和适应力感到骄傲。“她变得更有耐心了。
以前内向不爱说话,现在和年长的顾客相处很自如。”Valeria的烹饪天赋仿佛来自祖母的传承,现在的她,正准备调整配方,在迎合现代口味的同时,保持过去的温暖。

△位于牛车水大厦(#02-057)的“第三代”摊位
共同经营的日子,让这对典型的“亚洲式”含蓄父女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当然,代际的思维差异依然存在,有时也会因为意见不同而争论。
但他们学会了更理性地沟通,分析利弊,寻找共同点。Jit Huat甚至会打趣地说:“反正她也跑不掉。”

△一家五口(最左为女儿Valeria Tan)
为了让家族的味道被更多人发现,Valeria主动将摊位信息上传至谷歌地图,并加入了Grab等外卖平台。
看着女儿在辛苦中成长,与社区顾客建立起真挚的联系,Jit Huat将一句凝聚着生活智慧的箴言送给女儿:苦中作乐。
香料风味传承志:从牛车水摊档到瑞士餐桌
对于65岁的Anthony来说,香料制作不仅是事业,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家族基因。
Anthony的父母是新加坡第一代香料制作者,他从小耳濡目染。2009年,他在牛车水湿巴刹创立了自己的香料摊位Anthony The Spice Maker,决心延续这份家业。
女儿Leow Min Ling 2016年毕业后加入。虽然她曾有过其他的人生规划,但在父亲的鼓励下,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加入,用年轻人的视角为家族事业注入新活力,尤其是在品牌和营销方面——店标就是她设计的。

△Anthony与女儿Min Ling在香料店
父女俩很快发现彼此在经营理念上有着惊人的契合点:他们都充满好奇心,乐于接受新事物,目光着眼于未来。
最让女儿自豪的是,父亲从未停止学习,最近甚至去上了AI课程,积极探索如何用科技为自家生意注入新活力。
当然,并非所有想法都一拍即合。父亲回忆女儿刚加入时点子层出不穷,并非所有尝试都能成功,但他一直鼓励女儿多尝试,将失败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
成长记忆里,父亲虽忙于打造首个香料品牌,但总会挤出时间陪伴家人。周日的家庭日,东海岸公园的骑行或野餐他从不缺席。
在摊位帮忙后,女儿也更能体会到父亲待客之道中蕴含的情感。“看到他向顾客分享自己的历程,我都会很感动,这总让我想起他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多远。”

如今,Min Ling将家族味道带到了丈夫的家乡瑞士,并远程管理新加坡业务,几乎每天与父亲视频通话,聊聊工作,也聊聊生活。
她如此形容父亲:“当生活给他姜黄,他就做咖喱。 他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Keep calm and curry on)。”

△父女二人在展会
告别仪式传承者:父女的生命教育课
Roland Tay是新加坡知名的殡葬业者,深耕行业超过45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他在一家殡仪馆旁的咖啡店工作时,就目睹了葬礼中令人心痛的贫富差距。
这份经历在他心中埋下种子,他立志要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告别。
于是,他创立了Direct Funerals,并长期坚持为贫困家庭和凶案受害者家属提供无偿服务。
然而,这份崇高的使命背后,也伴随着对家庭的亏欠。
童年时,父女关系疏离。
Jenny很少见到父亲,年幼时不解为何他总把别人放在家人之前。“他用他的方式表达爱,但那时我不懂,”39岁的珍妮坦言。

△年幼的Jenny与父亲Roland
转机发生在父亲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心脏病发作之后。担忧父亲健康的Jenny,开始介入Direct Funerals的事务。
2013年,她和丈夫正式成为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她们为这家充满人情味但也需要规范管理的公司引入了严谨的财务系统和优化的内部流程。

△Roland Tay和女儿Jenny
在"Direct Funerals"陈列室
2024年初,一场风波考验着这个家庭:父亲因公司十多年前的税务管理疏忽被处以罚款。
Jenny坚定地站在父亲身边,她解释:“当时父亲全心扑在帮助他人上,财务交给了别人,这是疏忽,并非故意。我们加入并知情后,全力支持他纠正。”

“我们学到错误难免,但错误后的担当更重要。父亲以谦卑展现力量,我们用行动表达爱。这段历程加深了我们的联结。”
工作之外,Jenny开始拍摄与父亲午餐的轻松视频,分享他的风趣与温暖,意外收获众多粉丝。父女俩都认为,一起工作让他们重逢,弥合了曾经的隔阂。
Roland也感慨:“因为现在与女儿共处的时光,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她不再只是我的女儿,我看到了她成长为坚强、能干的女人——也是我使命中的伙伴。”

文中故事与图片来源:CNA
传承有形
亲情无价
并肩奋斗是最好的告白
你身边有这样的父女传承故事吗?
